太刚了怎么办
✎男孩该是什么样子?女孩又该是什么样子?
前段时间,朋友跟我抱怨,自家学前班的儿子总是娘里娘气的,不喜欢和男孩子们玩,反而喜欢玩过家家,特别喜欢照顾娃娃,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的,一点男孩子的气概都没有,真不知道怎么教。
说到“男子气概”这个话题,以前的流行偶像都是男性荷尔蒙十足,黝黑的皮肤,扎实的肌肉,浑厚的嗓音,而近些年主流的小鲜肉都是细皮嫩肉,唇红齿白,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都说“少年娘则中国娘”,现在的孩子在这样的明星效益影响下,岂不是越来越娘了?这还得了!
在讨论男孩是不是娘化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男性化到底指的是什么。排除特别情况,我们可以通过生理结构把一般人分为男性和女性,而在社会性别上,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学家认为,人的社会性别要么彻底男性化要么彻底女性化,20世纪70年代初期,二维性别模式提出,其中的代表人物斯坦福大学的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提出,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两种行为,实际上比那些性别类型极度男性化或极度女性化的人更快乐、适应性更好。简单地举个例子,一个人既有优雅、细心、体贴等女性化的特质,又有果敢、冒险、野心等男性化特质的人的社会适应性才是更好的。
而实际情况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定比例的男性化和一定比例的女性化结合起来的个体,哪个特质多一点就偏向哪个社会性别,这跟生理性别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而我们社会的性别刻板印象就简单粗暴地认为男性就应该男性化,女性就应该女性化,而忽略了个体的个性化。而现代社会往往把女性化“污名化”。我们会觉得形容一个男孩子“娘”是个贬义词,而形容一个女孩子“女汉子”却并没有太多贬义,女孩自嘲“女汉子”很常见,而很少看到男孩会发什么“我很娘”的朋友圈。《中国妇女报》把“娘炮”、“女里女气”列为歧视男性的词汇,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词污名化的是“女性化”的特质,真正被歧视的是女性。
男孩被认为就不应该是阴柔的,远远的明星或许可以娘,但是在身边的男孩如果是阴柔的,那就不会被社会主流价值认同,会成为异类,会被排挤,会引发家长的焦虑,就像在“校园霸凌”中的自保策略,嘲笑别人“娘”就不会被纳入弱者的阵营。阴柔的男孩只能压抑自己的女性化性格特质,用一些很肤浅的手段表现自己的“阳刚”,比如以下一些常见的“伪男性化”。
❶吃喝更多?
康奈尔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当男性和女性在一起的时候,能吃掉的东西比和女性在一起的时候要多得多,比如多93%的披萨和86%的沙拉,而女性无论和男性还是女性//www.czybx.com在一起,食量相对稳定。也就是说男人觉得“吃得多”很man,这跟男人喝得多能吃辣比较man都是一样很奇怪。
❷盲目挑战危险和极限?
勇气确实是男性化的特质,但是放错了地方也容易被妖魔化。他们会挑战危险性高的活动,以彰显自己的体魄惊人。比如持续的长时间熬夜,连续抽很多香烟,甚至做出吸毒,斗殴杀人等挑战法律的行为。尤其是未成年人很容易受这种所谓的“男子气概”影响。
❸第二性征明显?
体毛茂盛,留大胡子,一身腱子肉,声音低沉,皮肤粗糙黝黑,对于细皮嫩肉的小鲜肉极为不屑,把“娘炮”挂在嘴边,看不起使用护肤品化妆品、穿粉丝衣服修身裤、打阳伞的男人。
❹大男子主义?
以俯视女性彰显自己的性别优势,以女友众多、家里的妻子多听话为荣,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女性对自己提出任何质疑,做错了也不道歉,认为做家务就是女人的事情,不屑于做一些小事。
“男性化”不是肤浅地流于形式,而是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不畏外境,是勇气、坚强、刚毅、担当等等积极向上的特质,而培养真正的“男子气概”可以这么做。
❶两性角色不缺席
父亲身上的“男性化”特质相对会更明显一些,孩子又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会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的,作为“男性化”教育最好的老师,父亲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示范正确的“男性化”,向孩子展示一个刚毅、果断又尊重女性的男性形象,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对于“男性化”的教育,母亲和父亲一样都不应该缺席,除了尽可能的地与孩子互动,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和谐平衡的夫妻关系,比如丈夫被尊重,妻子被呵护。孩子会通过耳濡目染逐步建立起自己健康的两性相处模式,这是“男性化”教育重要的一课。
孩子应该尽量在一个两性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即便是离异的单亲家庭,有爷爷、外公、舅舅等男性角色或者奶奶、外婆、阿姨等女性角色的参与也是可以的。
❷允许孩子发泄表达情绪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男子汉”是不哭的,所以中国的男人大都是很隐忍的,他们认为哭泣流泪就代表着软弱,哭哭啼啼很“娘”,而这种情感的压抑会让孩子不敢表达,不敢脆弱,不敢寻求帮助,他们无法获得对自己的认同,也不会去探索自己内心的需要,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去构建自己健康的的人格。
不被允许哭的孩子表面坚强,内心却会因为小情绪的累积而变得极为脆弱。我们需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脆弱和敏感,不在他们表达情绪的时候予以责难或者说教,给予他们更多鼓励和支持,再给他们一点成长的时间。
❸抛弃男孩穷养的观念
男女确实存在差异,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穷养男,富养女”的做法却不值得推崇,以锻炼“抗挫折”能力为借口的“折磨”并不会带给孩子坚毅,人为地创造一些严苛的磨难有违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带给孩子的感受就是“无法感受到被爱”。
我们需要做的是顺应自然,既不剥夺他们面对困境的锻炼机会,也不故意制造无端的苦难,让孩子眼前的世界以最真实自然的方式呈现给孩子,让“男性化”特质健康地成长。
❹不贴性别标签
不要给某些行为贴上性别标签,并不是只有男孩才可以喜欢飞机、汽车、机器人,也不只是女孩才可以穿粉衣服、玩洋娃娃、学插花;也不要给孩子贴上性别标签,埋怨孩子“太娘了”或者“没有一点女孩样”。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可以被//www.czybx.com引导,但是更应该被尊重,不要用我们狭隘的眼光将之狭隘化。
马来西亚的一个男孩Nigel Chia,从小就喜欢玩洋娃娃,在裁缝妈妈的教导下,开始给娃娃们做衣服,对服装设计极富兴趣和天赋的他因为家人的反ORiBQj对而读了兽医专业,但毕业后终于还是跟着自己的内心重新去学习了时装设计,他给娃娃设计的衣服极其精致,而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开始为真人设计服装。谁说男孩就不能玩洋娃娃呢?
13岁的巴西的少年Junior Silva,对祖母和婶婶编织的东西很着迷,在11岁的时候提出要学习钩白熊资讯网织,而且意愿强烈,祖母和婶婶教了他一些简单的技法,他学的很快,十分喜欢,完全停不下来,而一个拿着钩针的男孩却招来了各种嘲讽、奚落和排挤,大家都觉得这是女孩子才会做的事情,面对质疑,他觉得很委屈,妈妈鼓励他: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如果你喜欢,那你就要坚持下去。于是他在妈妈的鼓励下开还在youtube和INS上开了//www.czybx.com账号,巴西电视台做了关于他的专访,他卓越精巧的技艺被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收获了众多粉丝,也成了当地的“小明星”,他还通过教授大家编织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人活着不是为了像个男孩或者像个女孩,而做什么事情关于是否感兴趣,是否让自己喜欢,这跟年龄无关,跟性别无关,社会的进步就在于对性别审美有更多元的包容,精致细腻的男孩可以被喜欢,粗狂大气的女孩也会被欣赏。
旺妞
希望未来,孩子们不被性别所累,不被外在所累,更关注自己的内在颜值,看到更多的人生可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太刚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