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妈妈尿床怎么办
您的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吗?育儿专家黄哲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儿童心理障碍 问题不容忽视
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但家长们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较为常见的,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保护,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 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象山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徐运强
通常,新生儿在出生//www.czybx.com后1个月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获得满足与舒适感后的愉快情绪;另一种是饥饿、寒冷、尿布潮湿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绪。3个月的新生儿即可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1岁以上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是三大方面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障碍,情绪性格问题。孩子中有80%属于学习能力障碍,即感觉统合失调。
儿童心理问题 产生的原因
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有学习能力障碍的问题,与儿童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从目前情况看,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胎教的影响。现在很多母亲给胎儿听胎教磁带,但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成失聪。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
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
三、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四、强制学习的影响。现在有些家长有意识地让几岁的孩子背诗词、字典、地图等,有专家认为,孩子3岁之前,不应该进行这些机械记忆训练。儿童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3岁之前,应该着重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语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机械记忆。
五、教育方法的影响,如父母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矛盾,更会使孩子发生心理问题。
六、家庭气氛的影响,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离异,使幼儿不知所措,或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为心理卫生,是指依据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采取各种措施,形成健康的个体心理活动,培养健全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身心疾病。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一种健康状态。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一般有五个方面。
1、智力符合常态。
2、情绪稳定而愉快。
3、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
4、性格与自我意识良好。
5、人际交往和谐。
解读小儿压力性心理障碍
---------------tjFBrYrefE-----------------------------------------------------------------
当前,许多家长正为孩子的各种坏习惯、怪现象(咬指甲、吮吸手指、夜惊、口吃、尿频、尿床等)所困扰。有些家长想尽办法想给孩子纠正,殊不知正是他们的做法促成或加重了孩子的“怪癖”。深究这些“怪癖”形成的根源,多半是由于压力性心理障碍造成的。我们不妨用一些实例和父母及老师们共同探讨其解决办法。
咬指甲
一天,正遇邻居张护士接儿子回家,她对我说:“这孩子都5岁了,还总是爱咬指甲。我和他爸都是医务工作者,对他管得够严了。可他就是不知脏净,真把人愁死了。”开了她家的门,孩子要去抓猫,妈妈狠狠地打了儿子伸出去的手,孩子立刻把缩回来的手放在嘴边,咬起了指甲,这更让妈妈抽打了几下。
张护士的家不愧是卫生工作者的家庭,室内十分洁净,一白熊资讯网尘不染。我特别注意到,孩子的玩具,不是摆在高架上,就是锁在玻璃橱里,有一些塑料积木正浸泡在消毒水盆里。孩子转了一圈儿,没找到好玩的,只好看着电视咬起了指甲……
很显然,孩子咬指甲是被家长逼出来的。你这也不让摸,那也不许碰,孩子的手该放在哪里呢?人主要是通过手与外界接触,特别是孩子的手一时也闲不住,出于好奇,孩子总喜欢这儿摸摸,那儿弄弄,他需要用手来摸索认识这个世界。你限制了他的手,不仅让他养成把手放在嘴里的习惯,还封锁了孩子好奇探索的心灵。再加上父母的严厉,无疑会使孩子产生紧张、抑郁、沮丧、自卑和逆反情绪。
解决孩子咬指甲的根本办法是解放他的手,占用他的手,把玩具都拿出来让他玩,让他动手摆积木、拼图、绘画、弹琴,或到户外去骑车、玩球、扔飞盘。总之不让他的手闲着,让他无暇再往嘴里放。这位妈妈真的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她告诉我,孩子不再咬指甲了。
吮手指
崔女士的女儿小花这天说啥也不肯去幼儿园了,她说老师笑她,说她都4岁了,还拿手指当奶头吮,没出息!为此,崔女士跑到幼儿园,跟那位老师吵起来。老师理直气壮地说:“她把吮手指的坏习惯传染了别的孩子,不许说说吗?”正好我去送孙子,她们就叫我给评评理。我当然不客气,指出:妈妈和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吸吮功能是哺乳动物的本能,通过b超观察,胎儿在子宫里就有吮手的动作。所以婴儿的吮手习惯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奇怪。问题是随着婴儿长大,这一习惯就应改掉。为什么一些较大的孩子还保留这种习惯?
原因可能有:哺乳期母亲喂奶未能满足孩子吸吮欲望,宝宝肚子虽然饱了,但心理上还未满足;母亲陪伴孩子时间太少,感到寂寞,婴儿就保持了吮手的习惯。较大的幼儿(3-4岁)还吸吮手指,是一种倒退的行为,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当孩子焦虑和紧张时便会倒退回婴儿时期,用吸吮来满足口腔的欲望,以减少其内心的忧虑,原因多为感受不到父母爱抚;父母管教太严厉;保姆私下威胁虐待;家庭不和谐;初入幼儿园或老师欠温柔等造成。
小花3岁前在家由小保姆带,妈妈一直忙得不着家,小花缺少母爱,爸爸更少管她;4岁刚上幼儿园,又遇上一位常嘲讽指责的老师,让她怎不产生胆怯畏惧的心理?出现倒退的吮手行为不足为奇。我当面给她们指出后,崔女士和老师脸都红了。这以后她们都对小花增加了关爱。几个月后,小花变得十分活泼可爱,再也不吮手了。
孤独症儿童心理障碍
--------------------------------------------------------------------------------
儿童青少年时期心理行为偏异会影响成年期精神健康,部分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与成年期精神疾病具有相关性。这是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主任林力综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据林力介绍,经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品行障碍、孤独症、情绪障碍等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都会影响成年期精神健康。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部分儿童ADHD延续至成年仍有注意力涣散、易冲动等症状,形成成人ADHD。其中,约有33%的成人ADHD伴有情绪障碍、抑郁症,且易发生酒精和药物滥用。儿童ADHD常表现为行为问题、学习成绩不良等,成年后发现有反社会人格障碍、嗜酒、社会能力低下等问题。
——品行障碍。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偷窃、逃学、说谎、虐待动物、躯体虐待等。它与成年反社会行为有密切关系。成年后发生其他精神病者增多,职业适应、婚姻冲突、人际关系问题也比较多。
——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往往可完全持续到青春期或成年期。至少年期时,部分孤独症患儿症状改善,另一部分则表现为行为衰退,尤其严重智力缺陷、脑器质性损害者中约30%在青春期可发生癫痫。至成年期时,很多孤独症患者仍处于严重功能缺陷状态,不能独立生活,要长期照管。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大多数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到成年期表现正常,少数与成人神经症以及精神病之间有一些连续性。严重的焦虑、恐惧和强迫症有可能发展为分裂症,因此,对儿童青少年表现为拒绝到校或学校恐怖症者应密切观察和警惕。社交性焦虑障碍则可以从青春期完全延续至成年期。
林力表示,精神疾患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与成年精神健康关系密切,因此精神健康须从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始。
儿童心理让人忧
--------------------------------------------------------------------------------
三岁小孩得了“露阴癖”?
家长:孩子三岁了,本来应该是个活泼可爱的年龄。但是,我最近发现他犯了可怕的“露阴癖”,经常会自己扒掉裤子,把小鸡鸡露出来,越喝止他就越不听。搞得都不敢带他上街了,还真怕他长大后会犯事。
专家:家白熊资讯网长其实不必太担心。三岁小孩这种行为,没有必要动不动归为严重的“露阴癖”。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性别观念,可能并不是一种成人眼里下意识的下流动作。如果家长或家人太忙,忽视与孩子的必要交流,孩子觉得孤单,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实际上只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碰到这种情况,要多加关心孩子,让孩子明白,无论大人多忙都不会扔下他不管的,这种行为就会淡化或消除。
小小年纪已成大话精
家长:我的小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成绩一向不太好,让人担心。更让我生气的是,他总是喜欢撒谎!小到与同学吵架,大到改成绩单,甚至敢跟老师说家长老打他!这个大话精,我是天天打,日日骂都改不掉他的坏毛病。
专家:小孩子说谎有很多种,不能单纯归结为是性格问题。建议家长对孩子宽容些,同时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比如尝试一下,与孩子说话时蹲下来,与孩子面对面,听他说说心里话,并告诉他,做错了不要紧,说出来家长会帮忙一起解决。最错误的做法是以打代教,只会令孩子不断“改进”说谎技术来对付家长的打骂。
为保成绩使坏怎么办?
家长:我的小孩子上小学了,成绩不错,没想到她为了保持自己在班里的好名次,竟然千方百计使坏,撕“对手”的书本、还偷偷往人家白熊资讯网的水壶里放安眠药让人家上课睡觉!
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学生竞争的问题。家长可能每天都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与孩子的交流全部浓缩为分数了,再加上现在的孩子霸气,一心要自己最好,所以才会频出下策。其实最根本的是,社会要给学生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能应试教育一统天下
孩子为啥总想换座位
--------------------------------------------------------------------------------
家长: 我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不知何故,近来频频要求换座位。因老师和我是朋友,一开始碍着我的面子为他换了几次,可这孩子一次又一次地闹着要求换座位,而且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老师没办法,便打电话告诉了我。我儿子是故意调皮还是脑子有问题?该不会是小儿多动症吧?
专家:你的孩子频频要求更换座位,确实心理有了问题,心理学家将这种表现说成是“同桌恐惧症”。追溯缘由,可能是你们的孩子从小与父母及外界缺少交流,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以后在成长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又缺乏足够的社会化锻炼,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见人即有自卑感的倾向。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自卑主要来源于心理上的消极自我暗示,如现实交往受挫,生理上的某些缺陷,对自我智力的估计过低,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失衡。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
由此可见,频频换座位的孩子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即自卑、羞怯、紧张、恐惧等心理在作怪。为了消除孩子的这种自卑感,应该引导他主动与父母、同学、邻居等交谈,多在班上公开发言,并多参加文体及社会活动,使他慢慢地消除羞怯、恐惧情绪,性格变得开朗。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哺乳期妈妈尿床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