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盲怎么办
本文内容由公众号「婴幼儿心理」提供
专业的婴幼儿成长百科 | kidslab
(文:猪宝宝/编辑:陈小白)
想想最近交了不少新朋友,但是他却有些苦恼,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脸盲”——有的时候朋友站在身边都认不出来,有的时候还将两个朋友弄混。想想很是着急,于是找到了师傅,想要“治一治”自己的“脸盲”。
其实我们一般所说的“脸盲症”并不是“症”,不是“面孔失认”,只是在面孔辨别任务上犯了错误而已。当我们要认出朋友A是朋友A时,其实会面对两个挑战:
❶ 不要认错:虽然朋友A和朋友B长得像,但是我们也要区分两人的差别,不要弄混;
❷不要“直男”:A今天化了不一样的妆,但是我们也要认出A还是A。
同一个人的两张照片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相反,两个人的两张照片却也可能十分相像
最近的研究开始关注“变化程度”对面孔识别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成人看到一个新面孔时,如果看到的面孔变化程度越大、越多,对该新面孔识别的成绩就会越好。也就是说,当我们能明白一张脸到底可以怎么变化时,我们就更能认出那张脸,即使我们才认识那张脸。
那么儿童对于自然变化的面孔的识别能力是怎样的呢?为zZspgHE了探究这一问题,有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
首先,研究者邀请了助手Alice,分别给Alice拍摄了3段视频。每段视频的内容都是Alice在讲同一个童话故事。并且3段视频是分3天拍摄,每天的拍摄环境都不同,Alice的装束也会改变,甚至拍摄的摄像机也会更换。每一段视频都是10分钟。
然后研究者邀请了一些儿童被试与成人被试来观看这些视频。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了三个组:
A组: 低变化组
这一组的被试会观看Alice在某一天拍摄的视频。
B组: 高变化组
这一组的被试也观看Alice的视频,但是该视频是由三段视频剪辑而成的。因此外表变化程度会比A组高。
C组: 无训练组
该组被试不会观看视频。
在观看视频之后(C组直接进行后面的任务),被试需要完成一个分类任务。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个玩具房间,房间里放有一张Alice的照片。然后给被试呈现一些日常生活照,包括了9张Alice的照片,9张外表与Alice相似(年龄、发色与脸型相似)的其他人的照片。被试需要将Alice的照片放入玩具房间内,将不是Alice的照白熊资讯网片放在房间外。
研究者使用“信号检测论”计算了被试回答的准确性。正确选择表示将Alice的照片放入了房间中,错误选择则表示将另一个人的照片放入了房间。
结果发现,对于成人被试,高变化组(B组)被试与低变化组(A组)被试www.czybx.com的准确性要高于无训练组(C组)被试,但是A组与B组之间的准确性没有显著差异;如果将正确选择与错误选择分开分析,A组与B组被试的正确选择要显著高于C组被试,但是三组被试的错误选择之间没有差异。
对于儿童被试,B组被试准确性要高于A组与C组,而A组与C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将正确选择与错误选择分开分析时,三组被试成绩却都没有差异。
所以,儿童能够像成人一样,在看过不同模样的同一个人之后对其形成稳定的表征。同一个人外表的变化对于儿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与成人不同,如果变化程度较低,儿童还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区分任务。只有当儿童看到过变化较大的外表之后,他们才能学习到“新面孔”。
如果下一次有亲戚家的孩子在过节的时候认不清自己,那就多给他们看看自己的各种自拍照吧~
专业的婴幼儿成长百科
↓ 你还可以看一看 ↓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查看
❤
❤
❤
本文参考资料:
Baker, K. A., Laurence, S., & Mondloch, C. J. (2017). How does a newly encountered face become familiar? The effect of within-person v//www.czybx.comariability on adults’ and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dentity. Cognition, 161, 19–30.
【说明】文章内容为婴幼儿心理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如有//www.czybx.com意见和建议欢迎向我们提出。
图片来源:image.google.com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脸盲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