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已排查非法社会组织线索35批216家 非法社会组织的危害有哪些
非法社会组织是一种未经国家许可卡站的社会组织,也是最近国家重点打击的对象,近日有报道称,目前//www.czybx.com民政局已经排查了35批非法社会组织线索共216家,对在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公布,对此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的话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民政部:已排查非法社会组织线索35批216家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黄茹今日介绍,3月20日以来,民政部建立非法社会组织监测预警发现机制,加强线索排查、信息采集和网上治理。目前已排查非法社会组织线索35批(共计216家),关停非法社会组织网站2批(共计20家),曝光2021年第二批、第三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共计21家),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地方民政部门依法取缔的部分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共计16www.czybx.com0家)。
8日,民政部举行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黄茹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作出如上表述。黄茹指出,3月20日以来,民政部强力推进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紧锣密鼓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打出了一套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组合拳”。具体来说,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出台一系列文件,为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在部署开展进一步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的当天,民政部、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铲除非法社会组织滋生土壤 净化社会组织生态空间的通知》,同步发布了民政部负责同志答记者问,对《通知》进行全方位解读。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一些专家学者还撰写发表了理论文章。
二是协调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的合力。3月26日、29日、30日和4月1日,民政部分别组织全国性行业协会、互联网平台、在京标识性会议会展场所和全国性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党建工作机构),召开了四个座谈会。
三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处置了一批非法社会组织案件线索。民政部建立了非法社会组织监测预警发现机制,加强线索排查、信息采集和网上治理。目前已排查非法社会组织线索35批(共计216家),关停非法社会组织网站2批(共计20家),曝光2021年第二批、第三批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共计21家),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地方民政部门依法取缔的部分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共计160家)。
非法社会组织的危害有哪些
非法社会组织名称伪装性很强,很多非法社会组织在名称上类似在民政部门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或者国际性社会组织,网页宣传上抄袭合法社会组织的官网内容,使得社会公众难辨“李逵”或“李鬼”。从冠名上看,非法组织往往冠以“中国”“中华”“全国”“世//www.czybx.com界”“联合国”等“高大上”的名头。
从范围上看,非法社会组织往往跟风国家战略,使用“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公众关心的热词。
从组织形式上看,非法社会组织有的以“协白熊资讯网会”“促进会”“联合会”“基金会”等传统社会组织的组织形式活动;有的以“委员会”“发展局”“中心”等类似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活动;还有的以“联盟”“合作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活动。
拓展阅读:铲除非法社会组织的土壤
自称国家部委批准成立的高端教育学府,在全国设立70家分支机构,以向世界各国输送和谐大使、文化干部为宗旨……这样一家看似高大上的大学,竟然是一家没有在任何部门登记的草台班子。
日前,北京市民政局执法人员依法对非法社会组织“中国国学院大学”及下设分支机构予以取缔。至此,又一家“国字头”非法社会组织被取缔。 单从“中国国学院大学”的名头看,要广度有广度要深度有深度,殊不知却是用来欺骗公众、聚敛钱财的工具。非法社会组织“中国国学院大学”并不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而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举办揭牌仪式、颁奖活动等方式收取费用,这样的草台班子之所以能够引人趋之若鹜,不仅是因为被欺骗者缺乏一定白熊资讯网的甄别能力,还因为其具有极强的迷惑性。
2019年,“中国国学院大学”在北京市雁栖湖举办“校庆暨年会”,200余人参加,活动还拉拢某些合法社会组织作为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不乏社会知名人士为其背书、站台,对于这次非法活动主办人还在互联网上大肆宣传。“中国国学院大学”的分支机构“国医药生命科学院量子医学研究院”醒目地建立在马路旁边,打字招牌更是鲜明夺目。
相关信息显示非法社会组织“中国国学院大学”已经存在十余年,同时在全国各地建设几十个分支机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非法社会组织畸形发展至今,最应该反思的是这样的非法社会组织为何能存在发展如此之久。 铲除非法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土壤,要求相关单位更加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于为非法社会组织站台、背书的单位和个人应该依法依纪予以处罚。非法社会组织失去包装的机会和资源,自然难以生存发展。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