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篡改核酸报告回国确诊获刑一年 伪造核酸检测报告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我国对于这种疾病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一旦发现确诊就会追溯密切接触者,对于国外回国人员,我国也是有着严格的隔离制度,但是在去年12月,中国驻俄使馆发现,中国公民黄某篡改检测报告回国并确诊新冠肺炎。相关法院已于近日依法判处黄某有期徒刑一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跟随白熊资讯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男子篡改核酸报告回国确诊获刑一年,伪造核酸检测报告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男子篡改核酸报告回国被确诊获刑一年
2020年12月,我馆在与检测机构反查数据时发现,中国公民黄某篡改检测报告骗领健康码回国并确诊新冠肺炎,相关案情我馆已于12月29日予以通报。黄某行为严重影响和干扰国内疫情防控工作,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相关法院已于近日依法判处黄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中国驻俄使馆郑重提醒全体赴华人员,务必严格遵守核酸及血清抗体检测规定,确保检测数据真实、有效。篡改检测报告或请他人“冒名顶替”参加检测,或因抗体检测不合格接种疫苗隐瞒病情“骗取”健康码,均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将会被严肃追究法律责任。请大家切勿心存侥幸、以身试法。
在俄中国公民疫情期间遇到困难,请及时联系中国驻俄使领馆,我们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提供必要协助。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0086-10-12308或0086-10-59913991
驻俄罗斯使馆领事保护电话:0074999518661
驻圣彼得堡总领馆领事保护电话:0078127137605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领事保护电话:0074212340572
驻叶卡捷琳堡总领馆领事保护电话:0079221509999
驻伊尔库茨克总领馆领事保护电话:0079647301058
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馆领事保护电话:0079020780873
驻喀山总领馆领事保护电话//www.czybx.com:0079172734789
篡改核酸检测报告会不会违法呢?
伪造核酸检测报告肯定是犯法的。
伪造核酸检测报告涉嫌犯罪,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需要伪造核酸检测报告证明自身健康状况的,有两种人:
1、一种是由于受检测能力限制,无法做到应检尽检,而当事人又急需这一证明以满足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等目的。此时当事人对自身健康状况如何并不知晓,如果最后证明其身体健康而持伪造核酸检测报告证明的,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或其它行政处罚。
如果最终检测证明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其行为属于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引起疫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会被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定罪处罚。
2、另一种是已经确诊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属于疑似病人,持虚假的核酸检测报告证明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其明知其行为极有可能造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危害公共安全,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人篡改核酸检测报告回国
据中国驻菲律宾使馆微信消息,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近期根据国内通报,对从菲律宾回国的确诊新冠病例进行逐一复核和倒查。经查验,发现其中唐某、余某的原始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此二人通过篡改原始检测报告的方式,将阳性结果篡改为阴性,骗取核酸码乘机回国。
这种公然违反中国防疫法规的做法,对同航班其他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健康安全造成很大危害,也给国内防疫工作带来干扰,是极不道德、极不负责的行为。目前,使馆已将此二人核酸检测造假情况通报国内公安部门,将追究有关人员相应法律责任。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提醒广大旅菲中国公民,务必严格遵守中国和驻在国各项防疫法律法规,切勿抱存侥白熊资讯网幸心理,刻意隐瞒病情。涂改伪造核酸检测报告,在菲律宾和中国都是违法行为,将面临法律严惩。
伪造核酸检测报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伪造核酸检测报告涉嫌犯罪,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需要伪造核酸检测报告证明自身健康状况的,有两种人:
1、一种是由于受检测能力限制,无法做到应检尽检,而当事人又急需这一白熊资讯网证明以满足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等目的的。此时当事人对自身健康状况如何并不知晓,如果最后证明其身体健康而持伪造核酸检测报告证明的,可能面临治安管理处罚或其它行政处罚; 如果最终检测证明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其行为属于拒绝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HcCJFUPJW制措施的,引起疫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会被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定罪处罚。
2、另一种是已经确诊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属于疑似病人,持虚假的核酸检测报告证明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www.czybx.com其明知其行为极有可能造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危害公共安全,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