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媒体:熊孩子闹高铁“熊家长”更有错
最近,又一个“高铁熊孩子”上了热搜,“#孩子高铁上吵闹不止乘客提醒被家长怼#:法律没规定不让喊”。不过,这次大家关注的重点是“熊家长”。而关于公德的教育缺失,也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8月14日,北京一高铁上,小孩因吵闹声音大,被乘客劝说制止,随后遭孩子家长怼:“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同行人员附和道:“嫌吵,你们坐高级的去!”家长还称,“孩子在车上,没有法律限制我们,不让我们喊吧?嫌吵你们坐高级的去,我们坐的是大众的车。”
视频(点击此处查看视频)被发到了网上,并很快冲上微博热搜第一,短短一天时间话题的阅读量突破4个亿。视频并不很完整,我们也看不到孩子的具体情况,但是家长态度却被记录了下来,并在网络端被固定、放大,从而引起了公愤。就像有网友所说的,“问题不是孩子喊,而是家长态度,但凡有一点管孩子的行为,旁人也不能这么气愤”。为此,人民网评专门发文《“熊孩子”闹高铁,“熊家长”更有错》。
近年来,随着高铁的普及,大家“苦高铁熊孩子久矣”。高铁因为其速度快,座位狭小,时间相对漫长,在这个特定的封闭空间中,坐不住的小孩子尤其容易吵闹。但是,高铁也是一个严肃的公共场合,尤其需要“公德”教育,而视频中面对别人批评孩子家长有点“摆烂”的态度,显然不可取。
孩子在公共场合不遵守社会公德,家长应该怎么办?//www.czybx.com我们的家庭教育该如何培养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记者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殷飞。
殷飞教授表示,从视频看,如果孩子不存在身心发展障碍,大概率是家长对孩子的日常教养行为存在偏差。孩子的家长要么就是“养而不教”,即“缺家教”;要么就是教而不得法,导致孩子不服从管教,最终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管教。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不足。
父母如何教孩子懂礼貌?出现不礼貌的行为时,父母该如何制止?
礼节礼仪是人们相互之间交往必备的规则要求,以及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要求,教育孩子懂礼貌就是教会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中用合适的言行举止行事。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学校不同,它的原则符合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即生活化、随机性和持续性。
生活化的教白熊资讯网导。父母教育孩子懂礼貌可以通过绘本等素材,但最主要的素材却是真实的生活。在吃喝拉撒等生活事务中学会起码的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如在家庭生活中教会孩子懂得家人间的相处礼仪,能够做到离开家和家人说再见,进家门和家人问好等。如在社区生活中引导孩子懂得和邻居的交往礼仪,懂得离开家门就是公共空间,就要遵守公共秩序与公共道德。案例中的孩子就是在出行中,家长没能把握住生活化的教育机会有效引导孩子。
随机性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家庭教育是随机性的,这是和生活化相辅相成的原则。家长一般不会在孩子时过境迁后对孩子进行总结分析,大部分的教导都是在孩子出现某些行为时,对孩子开展及时的随机性教育,这更考验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即时判断,考验家长的教育素养和价值观念。如案例中的母亲,极有可能没有意识到孩子行为的问题,在她的意识中可能存在着孩子还小,不需要这么早教育;bQIzVIWYK或者认为我花了钱,孩子在自己的座位上,别人管不了;甚至有家长认为孩子应该给他们自由,让他们顺着天性成长。
持续性的教育。不少家长也会对孩子进行规劝与引导,他们通常只是提醒一下或者帮助一阵,但是,孩子很快就不能遵守父母的教导,这时不少家长就会放弃管教,不能坚持对孩子进行要求与训练。孩子的礼貌行为需要练习,在教育中被称之为“养成教育”,不是靠语言的要求就能做到,或者持续性地做到。要养成孩子懂礼貌的行为,需要家长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引导与要求。
如何教导“熊孩子”?
当孩子出现不礼貌行为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规劝与帮助,总结起来有如下原则与方法:
提前约定原则。所谓提前约定,是孩子年龄还小,家长要提前对孩子接下来的情景进行引导,如孩子要出门,要提前引导孩子遇到熟人要问好;到别人家作客,要提前告知孩子不经允许不能把别人家的东西带回家等。案例中的孩子,家长应该提前和孩子沟通,在火车上是公共空间,不能大声喧哗,可以小声和妈妈说话,不要影响别人;不能在火车上奔跑打闹,既不安全也不礼貌;在座位上不能影响别人,如玩弄小桌板、不用脚踢座椅等。有了提前约定,不成熟的孩子就能对接下来遇到的情景有所准备,避免了孩子无意识和不知道如何应对新的环境而造成的//www.czybx.com不礼貌行为。
及时提醒原则。有了约定,孩子会因为年龄问题或者习惯问题,不能做到一以贯之,当孩子在公共场合没能做到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再一次提醒,这样能保证那些懂道理,但因为情景的变化忘乎所以,或者因为时间的变化淡忘了规则的孩子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视频中的孩子,如果家长能够及时提醒帮助,孩子大概率会收敛自己的不礼貌行为。
坚持帮助原则。确实有些孩子会存在任性,或者挑战父母要求的现象,这时就应该坚持给予孩子以有力量的帮助。如案例中的火车上,一般都会有提示,如果出现孩子哭闹等行为,家长应该把孩子带到车厢的衔接处,安抚好孩子后再带回座位。因此,视频案例中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接受教导,就无可奈何地放弃,就放弃了对孩子的教导责任。这时可以把任性的孩子抱起来,带到不影响别人的空间,再一次和孩子讲明道理,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后把孩子带回,给孩子安排打发时间的活动,如看书,画画等。如果孩子再一次违反规则,就应该耐心地坚持把孩子带出,如此往复,孩子慢慢就会提升对规则的理解,逐步提升自控能力。
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容易出现哪些误区?该如何改变?
无论是教育的无意识还是教育的无法,其背后都反映了不少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
误区一:误读天性
不少家长不对孩子的不礼貌行为进行教导干预,源于他们对“保护孩子的天性”存在误解,他们可能爱读书,爱学习家庭教育,但是在学习中会误解学习内容。人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就是天性加教导,天性没有好坏之分,教导要遏制和修正天性中不适合共同生活的部分,如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而随心所欲等,通过教导保留天性中善的一面,合作的一面,修正天性中破坏的,自我中心的一面。否则,我们的孩子长到了就很容易成为文明社会的野蛮人。
当然,也有人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通过成长他们会观察,并加以自控,这是理想的成长路径,也是不完整的成长,因为只是通过观察是不系统的,随着孩子的长大,不少人的问题行为不是改变了,而是隐藏了,或者转换成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如视频中的孩子如果不加以教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是更守规则了,而可能把问题行为带入学校,带入新的人际关系中。
误区二:误读自控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绝对的自由,他白熊资讯网们就会形成自控。这是典型的对精神分析心理理论的扩大和误读,他们认为人的不良行为都来自压抑,只要不控制孩子,不压抑孩子,他们就不需要通过破坏规则来表达自己的精力与活力。
自控不是天生,它需要外界的规范;也不是毫不自主的,而是最终要靠他的内在自觉内化外界的规范与要求。因此家长要通过行为要求帮助孩子自控,再辅以交流讨论帮助孩子提升认知,从而做到内外兼修,行为训练与内在自觉互动推进。
误区三:误读习惯
很多对孩子失望的家长常常会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而自己孩子的习惯养成可能相比较其他孩子有难度,因为他们已经坚持了好长时间都没能养成,失望与放弃是不少家长放弃管教孩子的内在心理。这是对习惯的误读,要主动培养孩子形成某个好的习惯,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还需要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强化,否则孩子的习惯会根据情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是正常孩子的正常现象。
视频案例中的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礼貌行为需要教育引导,而且需要持续性的教育引导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文明社会的文明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刘海琴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