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资讯网 - 娱乐资讯_女性资讯_母婴健康_情感文章_百科知识_星座运势

手机版
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2022-09-09 “偷瓜风波”后的村庄名声保卫战

日期:2022-09-09 02:44:06 来源:南方周末 浏览:300次 栏目:热点
“偷瓜风波”后的村庄名声保卫战

雨晴承包的南瓜地旁,已竖立了多个警示牌。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图)

36岁的熊店村村民陈强正深受“偷瓜村”名声的困扰。

作为少数留在村里的年轻人,他家里开着养鸡场,平日里“见的人多”,送饲料的、卖药的、买鸡的、运鸡蛋的和串门的,都要打交道。这几日,有些外来者跟他说着话,就“噗嗤”一下,笑出声来。

“人家不当面说‘偷瓜’,也不说‘小偷’,就闭着嘴巴笑,那你受不受得了?”陈强模仿出一个古怪的憋笑表情,颇感无奈。他知道,对方想保持礼貌,但一想到“熊店村”三个字,便难以忍住笑意。

自2022年8月下旬起,潘塘街道熊店村和周边村庄登上了热搜,话题是“老人组团偷瓜”。

事情还要从8月20日至8月22日的几则短视频说起。

发布视频的是武汉市新洲区姑娘雨晴(网名),她称是95后创业者,在家乡承包土地千余亩,投资百万种植南瓜,但当地常有老人前来偷瓜,徒手抱、麻袋装、板车拖的都有。她在视频中说,老人们被抓到后,常以“有高血压”“有癌症”“有心脏病”为托辞,甚至以死相胁,自己对此束手无策。

在她与村委协商期间,地里南瓜还被砍烂。有人觉得这是蓄意报复,雨晴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好多人想要里面的籽,就把瓜砍了籽偷走了,是不是报复我就不知道。”

偷瓜视频发布在网上,犹如在湖心掷下一块重石,激起层层波浪。

网友群情激愤,在社交平台谴责老人的行为,也质疑周边村庄有偷窃传统。随着事件发酵,以这片南瓜地为中心,创业的95后女孩、土地承包出去的村民、田间雇用的工人、被质疑偷瓜的老人、维护名声的年轻人都被卷入其中。

“他们觉得这不是偷”

8月24日,雨晴发布的那些视频不见了。

一同消失在视频中的,包括在瓜地质问老人的民警,沉默不语的老人和散落在地的南瓜,还有她在派出所门前的哭泣:“我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来守瓜,我们这边婆婆爹爹不懂法,法律也制裁不了他们,年龄大。”

网友们猜测视频不见的原因,有人担忧女孩遭遇了压力。

视频是雨晴主动删除的。附近徐古街道谢元村村民老谢是当地的种田大户,也是雨晴来此创业的引荐人,同其相熟。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展示了雨晴当日发来www.czybx.com的信息:“其实村里和政府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支持是没有发抖音之前的,书记是为我们农村创业的人办事的。”她害怕伤及无辜,才会删除视频,“我良心过不去,他们对我这么好,我却恩将仇报了,现在他们也在帮忙找解决方案”。

包括雨晴在内,新洲本地人对视频造成的影响感到惊讶,他们从未想到会如此引发网民的情绪共振。

同天,雨晴接受封面新闻采访,称热搜让自己有些恐慌,担心事件对家乡造成负面影响,连累曾帮她看护瓜田的村干部被网友责难。此后,南方周末记者多次联系,她却一直说忙,“这个事情现在已经翻篇了”。

回想起来,发布视频是百般无奈的选择。“报警都报了好多次。”她的合作伙伴董立说,在雨晴发布视频之前,当地老人曾多次来偷瓜。

“他们还有理得很,就觉得这不是偷。”雨晴觉得自己太容易心软,“我真不想跟他们争吵了,好累。我跟你说,没有在这当中,真的体会不到这种累”。

她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还保留在自媒体博主的采访视频中。在瓜地,雨晴抓到一位带着拖车来摘瓜的老人,“她多聪明,她把拖车不放在我地里,放在有点远的位置。”视频里,雨晴有些激动:“她说刚动完手术回来的,哇,那一百多斤瓜,她还能扛得动,我跟那个民警两个人抬到车上去的。”

他们报警后,情况未有好转,偷瓜者“还是那么多”。

在承包土地之前,雨晴做过调研,在村里//www.czybx.com问南瓜有没有人吃,老人回答是“猪都不吃的”。但实际结果偏差较大,她猜测:“可能我们这个品种不一样,那些老人觉得稀奇。”

老谢曾亲眼目睹,一位偷瓜老人被警方带回派出所,他的儿子也被叫了过去,正对着老人发火:“你去偷那些瓜做么事?”老谢觉得,年轻人还是明事理,但农村老人不懂法,“以为这个东西就是自家农村的,摘点吃又没事”。

今年南瓜收成有点难

对于雨晴来说,保卫南瓜有一个难点:覆盖面积过大,看护不过来。

这一点,帮她商谈土地承包事宜的老谢很清楚。南瓜地分布在潘塘、三店两个街道的几个村子中,“八百多亩是有的”。一亩一年300元,谈判过程并不麻烦,“情况改善带动农VPaPbPP民就业增收,农民就可以回来打工”。

算下来,雨晴返乡投了一百多万元,老谢说,“(一年)25万承包费。工钱每天都在花,花了三十多万。”再加上种子、肥料、农药,花了不少钱。

一旁的小谢说:“她这里如果没有被偷的话,(一年)最少赚三百万。”

老谢连忙反驳:“三百万赚不到。”

8月底,雨晴出了远门。“现在这里干旱,所以他们到云南去拖瓜了。”老谢说,他们是全国都在跑,雨晴丈夫家里两代人是种南瓜的,销售了十几年,有很好的销路,价格也卖得比较贵。

卖瓜地点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并未成立公司,长期奋斗的主要是四人,包括雨晴及其丈夫,还有丈夫的朋友,多的时候,来帮忙的有七八人,其余工作主要靠雇用当地农民完成。这几日,留守基地的只有一人,正忙着到分散四处的南瓜地里监工,带领附近村的农民除草。他们的重心放在秋瓜上,第二季南瓜会在10月份前后成熟。8月27日,雨晴曾在评论区回复网友,自己正在全力抢救下一季南瓜,“现在只求老天爷下点雨,我还可以背水一战”。

第一季南瓜不尽如人意,大旱减产叠加偷瓜之祸,几位年轻人在新洲创业的第一年便面临考验。

在雨晴承包的一片瓜地里,一名54岁的潘塘街道井边村村民拿着镰刀正在割杂草。她侍弄的是自家地,不过是在给雨晴打工。村里的劳动力大多出去打工了,但她有个4岁多的孙子要照顾。在南瓜地打工,她一天的工VPaPbPP钱是70元。

几个胖乎乎的南瓜还伏在草间。她连声哀叹,“今年亏好大本呐。”当时已经有约五十天没下过雨了,连日高温。她指着一只裂开的南瓜说:“这就属于晒爆了。”

她也听说了最近沸沸扬扬的偷瓜事件,“熊店村那边的,我们这里你放心,我们村的人很老实,还是蛮讲理的。”

“偷瓜风波”后的村庄名声保卫战

几头牛路过雨晴卖瓜之处,低头去啃地上的南瓜。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图)

“我们村里没有人偷瓜”

没有人会承认偷瓜。

在熊店村和周边几个村里,不少老人见到南方周末记者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村里没有人偷瓜。”一位72岁的熊店村阿婆说:“你看我哪里拿得动瓜,我都没到那边地里去。”

其他家人都外出打工了,这位老人白日里独自在家。她站在门口,指了指屋内,地上堆着几个南瓜。“农村人都种得有嘛,我那个屋里还有好多,放在那里烂了,没得人要。”她说,自家有种南瓜,不卖钱,“弄来炒了吃”,吃不了的,就拿到鱼塘喂鱼。

一位67岁的熊店村村民说,前几日接到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电话,“嫌家长丢人”。她觉得委屈,“自己种的就有,哪个去那儿拿她的瓜,划不来咯”。

她操着一口浓重的新洲话,描述着自己这几日来遭受的困扰,觉得大家不应该乱说,应该把事情问问清楚。“不是我们那些人,晓得不?实际上是远处挨着住的人,现在把我们拿到前头去。”

几百米外,在同样种着雨晴家南瓜的易河村,几个老人七嘴八舌地说,是真的有人偷,但也不是在网上说的那么凶。“她那个南瓜跟我们当地的南瓜有点区别,味道要好一点。就是有人想来试一试、尝一尝。”

“个别老人摘一两个蛮正常的。农村的爹爹婆婆,你在他家门口种,如果让他一个不摘,那也不现实。”有村民觉得,网上提到白熊资讯的拖车和麻袋都是夸张说法,南瓜体积大,用编织袋装也装不了几个。也有村民提到,要考虑到周边的经济条件,老人拿瓜是无奈之举,“这个地方非常穷,六七十岁的老人每餐就吃稀饭,再配一点点南瓜”。

雨晴心里也想得通,“一个南瓜才值几个钱,你拿一两个,我会说你吗?但是你不能像蚂蚁搬家一样,是不是?你们在网上看到我的视频了,每个是这样子,不得把我搬空啊?”

其实偷瓜知情者不少。熊店村村民陈强说,村里有一位老人有偷瓜。据他了解,对方偷了不少,被抓住后赔了钱,“远远高于市场标准”。在距离熊店村两三公里的谢畈村,年轻村民马平逮到过一名偷瓜者,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其他村来的。马平一眼便辨认出,对方拿走的瓜是雨晴地里的。对方不承认,他们马上报了警,女人被带走了。

“对当地名声确实不好。”一位老人说,“我们村的书记蛮重视,把党员全部叫去开会,跟我们沟通,说要维护承包者。”

“熊店村特派看瓜人”

年轻村民们觉得,他们在打一场名声保卫战。

36岁的陈强在网上自称“熊店村特派看瓜人”。几天前,他在一些导航类APP上看到,自家村庄在地图上被标注成了“偷瓜村”“小偷村”。“在我评论区你看得到各种各样新奇的花样。我发了一个流水的池子,有人问我是不是要偷水,或者走水路运南瓜。”

“偷瓜风波”后的村庄名声保卫战

陈强在短视频平台看到的地图标注。 (手机app截图/图)

他想找到雨晴,让她帮忙说两句好话,说熊店村未曾组团偷瓜,南瓜产量还很高,认为这样便能平息骂名。

不过,当事人并未透露分毫偷瓜人信息,遑论澄清。“自始至终,你说我有哪个胆专门点哪一个村,说是哪个村的村民吗?”雨晴说。

陈强的抖音账号在8月25日发布了第一条视频,内容与“熊店村”有关。他点开后台信息,那条视频已有132万播放量。他说,发布相关视频是刻意为之,可以获得流量,“起码有人喷”,但此举是为了后续澄清村庄污名,“先要把人吸引过来,才能说事情”。

马平亦有抖音账号,自2018年起,分享生活日常,已发了400余条内容。马平觉得,熊店村背负的骂名,是信息错位造成的误会。“是发那个偷瓜抖音的时候,网上定位在熊店村。但熊店村跟我们这一块,根本就是替别人背锅。”

32岁的马平自发加入了村里的南瓜巡逻队,为雨晴守瓜。据其介绍,谢畈村的巡逻队有十几人,分为两班,晚上会在瓜地转到一两点。他们还从街道借来了巡逻车。

但发布守瓜视频后,他也收到很多不好的私信。“说我们祖孙三代是小偷的,说组团去偷南瓜的,说我们老的专门偷东西、小的专门洗白。”他对此颇为忧心,“他们说的(村里)名声太不好听了,这谁背得起呢。”

他开着车,带着南方周末记者沿着瓜地绕了一整圈。每隔一段路,便能看到一处显眼的蓝色警示牌,写着“种植园区,禁止盗摘”,牌上印着大大的摄像头图标,提醒“您已进入24小时监控”,最底下是一行红底小字,警告“违者依法严惩”。

在瓜地附近,不时开过一辆涂装为“特警”的黑色巡逻车。“每天最少有几十特警、派出所的人巡逻,而且各个区域,从山上到那些地方装了十几个监控。”马平说。

不过,熊店村村委会、当地派出所没有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我不想提这个事。”熊店村支书刘晓阳说,“我们村的情况都已经跟街道反映了,街里有人处理。我还有其他事儿,不能老是陷在这个事里面,我其他事做不做?现在马上抗旱了。”

成熟的南瓜正在售卖。8月29日,雨晴发了一条视频,满地南瓜堆在草席上,铺开二三十米。几个小时后,南瓜已近乎售罄。“这个要摘好多天的,一天就没有了。”

南瓜卖得很快。董立将这种销售速度归结为自家南瓜品种的稀缺性,又甜又糯,比当地南瓜要好吃,“这个东西市场上没货了”。他们不做电商,也很少散卖,一车几万斤,由厂家批量收走。

但他也有点摸不着头脑,来的这些人,不知道是冲着南瓜来的,还是冲着雨晴来的,“他们反正都没见到人,因为她都忙,不在家”。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出现皆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高伊琛 南方周末实习生 郑佳妮 杨心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2022-09-09 “偷瓜风波”后的村庄名声保卫战

文章地址: www.czybx.com/redian/14608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