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2 北京迎战第一波感染冲击的两周
自12月7日“新十条”标志性地取消核酸检测,两周来新冠感染如海啸般席卷北京——这里成为国内第一个与大规模感染正面交手的超大“战场”。
疾控人士透露,可能早在11月初,此轮疫情高峰已奔袭北京。12月7日防控政策的放开,延续并进一步放大了感染的速度和规模。
即便是高据中国医疗资源之最的北京,从急救到发热门诊,从急诊到院感,两周来一直传递着吃紧的信号:
12月9日那天,北京市120急救电话遇到了历史最高呼入量——一天3.1万次,是平常的6倍;
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上午排队有500个号;
急诊科医生在阳性发病期间,依然穿梭在深夜的急诊科里,处理那些远比平日危急的患者,“以前来的急诊的患者,还有些轻的,现在来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和病重的,有的血氧都掉下来了”;
一周前感染倒下的一批医护正在快速回到岗位,但医护依旧不足,多家医院发出号召,动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回医疗救治一线;外地医护已相继进京支援……
新防控政策导致短期内难以准确统计感染数据和死亡数据,但有疾控、医院的一线人士判断,此轮感染高峰或许已经过去,体现为全市120呼入量已从峰值滑落,部分医院的发热门诊拥挤程度稍有缓解,民众恐慌情绪亦渐次平息……
感染高峰只是前奏,重症高峰才是下一步真正的考验。就在12月的第三个周末,一批北京呼吸危重症专业的专家聚在一起开会,并达成了共识,认可重症高峰的苗头已经显现并且即将到来,各家医疗机构开始积极准备应对。
12月19日,北京市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北京医疗资源正处在“紧平衡”中。经过一段时间来的紧张调度、艰苦工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保障虽整体吃紧,但已出现趋稳向好明显态势。
按照国际经验,超大城市从正面受袭到度过感染高峰,往往需要2到3个月的时间。此次北京的半月过峰是无经验可参的全新情形。未来会否有新一轮感染高峰?“紧平衡”的弦会绷多久?一切仍有待观察和应对。
而作为全国第一个迎接疫情冲击的超大城市,北京此番能否顺利“过峰”,将为未来陆续卷入疫情高峰的众多城市和广大民众所关注。
不乐观的急救体系和发热门诊
在12月19日的北京市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强调,救死扶伤是医疗机构的天职,任何情况下对待患者都不得拒运、不得拒诊、不得拒救。
伴随着海啸般的感染狂潮,在12月的北京,这个要求虽天经地义,但也无比严格和困难。
12月9日,北京市120急救电话达到历史最高呼入量的3.1万次之后,到12月16日,每日接听量虽有所下降,但仍有2.3万次。
北京急救中心数据信息科主任张进军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急救人员也受疫情影响,急救车出车能力不比以往。
“只能鞠躬尽瘁,只能咬牙坚持。”困境之下,一位北京急救系统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欲言又止。
急救运力的紧张,也直接传导到了市民那里。
这周,北京市民张斌(化名)就经历了一次急救车“苦等不来”。
12月19日凌晨1点左右,张斌感染阳性后高烧不退,感觉肺部喘不过气来。拨打了120急救后,告知需要排队等待,结果等待近10个小时,120回电说,“由于运力不足,无法派遣救护车。”
在等待急救车的10个小时里,张斌和妻子没敢一直在家里坐等救援,而是自行前往了一家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如此折腾了12个小时,在第二天下午,张斌终于在人头攒动的发热门诊里确诊了肺炎,需要吸氧、打点滴。
急救运力不足的压力,也间接引起了养老院的焦虑。最近,北京的一些养老院发现,120救护车的服务时效不再稳定。
一位北京市望京地区的养老院院长向八点健闻回忆,此前拨打120后,救护车会在5分钟之内派出,总的等待时间都不会很久。但最近随着感染冲击的到来,社会面对120的需求暴涨,现在拨打120后常常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有车前来接走老人,“有时也会准时,但现在都说不准了。”
也有老人的确因急救不到而离世。有知情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北京某家高校一位80岁的老教授,因感染新冠病毒,高烧多日不退,引发脏器衰竭。当日120救护车迟迟未到,抢救时已回天乏术,于近日凌晨2时30分左右逝世。
八点健闻注意到,由于全城急救需求过载,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在近日都加开了专线电话,为急白熊资讯网危重症患者提供救助服务。
急诊在高位焦灼
与急救体系紧密关联的医院急诊科,情况也正在焦灼的高位,几周来未见缓解。
“这两周,急诊已经爆仓了。”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向八点健闻感叹。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王冠(化名)表示,跟日常相比,最近急诊科的人流量暴涨,能达到过去的2~3倍,尤其是发热咳嗽的病人,以及由于发热和咳嗽白熊资讯网、把基础病带起来的老年人。
“不仅人多了,病人的病情也重了。”王冠说,在以往,急TxwfK诊科就诊的患者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做个检查就可以回家的比较多,1个患者3、5分钟就解决了。”
而最近两周,急诊科的里就诊的人症状严重,动辄需要吸氧和挂点滴。“现在来的患者基本情况都不太好,有的甚至血氧都掉下来了,一处理要一晚上。”医护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变重,急诊里更忙碌了。
△ 12月19日晚11点左右,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摄影:严雨程。
在朝阳区,另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的深夜,座位被坐得严严实实,走廊和过道上铺满了折叠床,躺着男女老幼各式各样的病人。
一位头发雪白的老人裹得严严实实,嘴上戴着氧气罩,呼出的水蒸气把氧气罩覆盖上氤氲、白茫茫一片。他垂着头倚坐在一张小小的木头椅子上,氧气罐就近摆放在座位旁边。
北京12月隆冬的深夜里,像他这样的患者还有好几位,大家都一样的虚弱而沉默。
深夜11点多,急诊科墙上的电子屏显示已经叫到了100余号,分诊台负责挂号的医护人员明显有些烦躁,她语速极快地对一个个挂号的患者家属解释,“如果(患者)症状比较稳定的话,现在挂号可能要等6~7个小时才能看上。”
在不少医院的急诊科,弥漫着一种烦闷和焦躁的不稳定感。
感染过的医护人员浑身不适,嗓子也又哑又痛,还是不得不大声呼喊着患者的姓名,叮嘱需要服用的药物和注意事项。本就不够高亢的声音,经过N95口罩、呼吸面屏的双重阻隔,再传到患者的耳朵里,音量再次降低。不少患者年事已高又身体虚弱,经常听不清。“你说什么?”“我听不见!”的反问重复上演。
所有人就这样在急诊这个小小的科室里,呼来喊去,引得更多人心情烦躁。
一位医生发着烧,出着门诊,还不得不自己背着清洁桶打扫诊室。当有人问他时,他无奈地说,“保洁员?这都什么时候了,保洁员也病了,没人给你打扫卫生。”
12月19日,在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当前,北京市疫情快速发展、发烧感染者数量持续高位增加,对全市药品供应保障、医疗救治资源带来的压力持续加大。
北京是放开后迎接新冠疫情冲击的第一个超大城市,但由于已经不再上报无症状感染者数据,感染者自查阳性也不用强制报告,所以目前北京处于大规模感染的哪个阶段,多名流行病学家和公卫人士均向八点健闻表示难以判断。
不过,流行病学专家的共识是,粗略估计,第一波感染高峰可能已经过去了。
八点健闻近日走访发现,目前部分公立医院的发热门诊已不再“紧俏”,相比放开后一到两周看病需要大排长龙的局面已经缓和了不少,居民对于感染后的恐慌情绪也松弛了一些。
一位中疾控人士向八点健闻表示,或许早在11月初,北京疫情就已经面临失控的局面,放开进一步助长了感染的速度和规模。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所谓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过去就放松警惕和防护,感染者仍会持续增加,感染者的实际数量仍会持续处于高位。
医护人员持续苦撑
多位医护人员告诉八点健闻,这一波北京在放开之前,很多医护人员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急诊科医生王冠告诉八点健闻,医院此前完全不知道要“放开”,也没有做任何预先部署,还一直在严格遵循三天两检等要求,直到“新十条”等规定忽然出台,核酸阴性准入等防控措施被要求不再执行,大家措手不及。
后来在不到一周之间,放开的社会面像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如同海啸一般,巨量的患者涌入急诊、发热门诊,医护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王冠所在急诊科原有将近200名医护,刨除阳性休息的、外派支援的,现在只剩1/3-1/2人员在一线,“只能不断倒班”。王冠上周也阳了,但他没休息,“那天没人替我的班,我想着自己多注意着点,能多撑一会是一会,虽然这样有点危险”。
就在这周,为了应对人手不足,王冠和同事进行了新医生的面试、招聘。
“医护不够,急诊或者和发热都缺人,医生也倒下了,没办法。”这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已经多年没招人,这次准备招的医生,计划长期使用。
上个礼拜,北京一家三级医院举全院医护之力,支撑急诊和发热门诊。
“急诊的护士原本已经全部阳了一遍,但因为部分人员没休息够、没养好,带病上岗后又出现了病情的加重,所以医院不断增派医护支援急诊和发热门诊,以保证24小时不停诊。”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说。
情况糟糕的是,由于急诊节奏快、情况偏危重、工作量又繁重,不是所有支援人手的体力都能跟得上。跟不上的,很快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于是出现了“支援一批就倒下一批”的现状。
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疫情海啸引发的医疗资源紧张,暂时也还看不到尽头。
有医院采取暂时合并科室、病区的办法“自救”,把病人数、护士数、医生数都较少的科室合并在一起,“坚持住这段时间就好,我们预计到了1月份,医院的护士基本可以做到全部到位”。
还有多家医院号召,轻症或无症状医护带病上岗,同时动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新回到医疗救治一线。
不过,据八点健闻了解,目前北京很多医院尚未新增返岗的退休人员。“别说返聘新的退休人员,我们医院之前返聘回来出门诊的医生,最近都不来了,说是儿子不让他干了,”上述内部人士说,“他快70了,加上多多少少有些基础病,就算自己不担心,孩子也担心。”
不过也有一些好消息。
进入12月的倒数第2个礼拜以来,一些医院医护人手短缺的高峰已经过去。比如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由于早期的防疫抓得比较紧,实现了医护人员的错峰感染,目前医护到岗率回到了85%左右。
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也告诉八点健闻,他们医院有1300人,大家感染和回到岗位的速度都比较快,从这周一(12月19日)开始,“感觉最灰暗的时期已经扛过去了”。
但对于人数在几千人上下的大三甲医院来说,人手紧缺的难题可能还会存续一阵。
好在,北京的方舱医院也在陆续关闭,此前从各医院抽TxwfK调进方舱、定点医院的医护在陆续返回原工作岗位www.czybx.com。也有外省的重症医疗队在陆续驰援北京。
据八点健闻多方核实,目前至少已有山东、湖南、江苏3地派医护支援北京,人数不下千人。
在未来,迎接重症高峰
感染高峰只是前奏,重症高峰或许才是下一步真正的考验,将随后而至。
八点健闻了解到,在12月的第三个周末,一批北京呼吸危重症专业的专家,认可重症高峰的苗头已经显现并且即将到来,各家医疗机构开始积极准备应对。
目前北京部分区政府已经开始在本区有实力的医疗机构里建立“新冠普通病房”和“新冠重症病房”,后者用于收治新冠重症病例,前者主要用于接收那些病情相对稳定、尚不需要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新冠肺炎患者,“区里让医院尽可能提要求,要药、器械,什么都行”。
12月1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不会一来就是重症,而是在感染5-7天后出现重症,所以重症的高峰会比感染高峰晚。综合分析,未来1~2周将会迎来重症的高峰。
此前广州疫情暴发时,在海珠区出现大量感染的情况下,官方发布消息称危重症患者数量只有不到十人。这种现象为人们宽了心,似乎奥秘克戎变异株的确温和了不少,“放开“也是有据可循。
然而,在寒冷的北方,北京的新冠定点医院们为“放开”迅速做起了准备,一家定点医院为了收治患者甚至腾空了一整栋楼,而这栋楼也已经迅速住满了人。
一家北京公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的医务人员表示,从上周开始,科室已经在陆续接收新冠感染患者,目前已经占据了病区人数的一半以上。不过这些都是新冠普通患者,根据近期的发病态,新冠感染的重症病例会逐渐增多。
12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为了科学、实事求是反映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情况,(国家)卫健委最近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印发了相应的通知,明确对相关死亡病例进行判断。
主要是两个方面,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导致的死亡归类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以其他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不把它归类为新冠导致的死亡。
疫情三年,这是极为罕见的公开对新冠感染导致死亡的标准进行明确。疫情发生以来,对于感染者的死因的判断一直都是模糊地带,对于die with和die of的争论也曾甚嚣尘上。
这样的标准,或将从新冠感染死亡数据中,排除掉大量因基础疾病而死,却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群。
一名中疾控人士表示,此举虽然可能会让新冠感染死亡数据大大降低,但却并不能改变新冠感染后因种种原因导致基础疾病恶化,高龄和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继续扎堆急诊、重症等科室的事实,医疗挤兑的现象也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铁索连环,牵一发而动全身。该名中疾控人士表示,希望民众尤其是脆弱人群能够继续提高警惕和做好防护,积极接种疫苗。而感染过的北京居民应该也有深切体会,其症状和表现并不似一场小感冒般“人畜无害”。
北京作为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应对重症高峰仍需要这样紧锣密鼓的准备,其他城市又该如何?
“盲目乐观不可取,应对感染冲击,并且为整个社会兜底的,仍然是医疗系统。”
(汪雨卉对本文亦有贡献。)
严雨程、田为、李琳丨撰稿
李琳|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