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 端牢“中国饭碗”背后的种子力量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的振兴,既有科研人员的努力,也离不开种业企业的参与。
3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在天津市开幕,2023年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2023天津国际种业博览会同步举行。此次大会吸引了全国多地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科研高校参会,众多企业、制种基地、科研单位参展。
3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十九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在天津市开幕,2023年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2023天津国际种业博览会同步举行。这是3月18日拍摄的展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参展商卢灿告诉记者,“国内很多大牌子的企业都进行了参展。他们会把有科技含量的种子带给我们,我们进行推广,推广给广大农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近年来,我国生物种业发展成果巨大,育种基础研究取得突出进展,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紧跟国际前沿。特别是关键技术突破,是种业白熊资讯网振兴的核心。“一方面我们要把科研院所、大学的育种的创新要素不断地向企业集聚,同时企业要有胸怀和格局,把这些创新能力充分白熊资讯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万建民说。
2023年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白熊资讯网。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开幕式上作《国内外种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52岁的季核亮,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从事蔬菜良种繁育工作。2002年,他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成立种子公司和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专心选育品质好、抗病强的农作物品种。“搞出一个新的品种,农民卖钱了,挣钱了,我们是比农民还高兴。”季核亮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谁抓住了种子,谁就抓住了农业。
图为天津市耕耘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核亮。
茹振钢是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全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其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从吃不饱到吃得好 ,再到通过科研育种逐步实现产量品质并重,茹振钢见证并参与了农业育种领域的发展历程。“中国人种的品种必须由中国人来育成,这是核心。”茹振钢认为,“我们只有掌握了品种的培育权,掌握了品种产生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掌握我们粮食生产的主动性,才能保障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装中国的幸福粮。”
图为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
犹召是一位常年在海南三亚参与水稻www.czybx.com育种工作的研究员。他已参与水稻育种工作超过十年。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工作间”,培苗育种是他的“头等事”。“对于我们所有青年的农业科研人员来讲,兴农不必在我,但是兴农必定有我。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稳在我们自己的手上白熊资讯网。”犹召说。
图为隆平高科杂交水稻研究员犹召(右一)。
为了缩短种植周期,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全国8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约7000名农业专家都会来到海南,投入紧张的育种工作。
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科员、副教授许小勇认为,作为种子研究的青年一代,一定要发扬不屈不挠、向阳而生的种子精神,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要秉承老一辈育种家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充分利用海南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说。
图为2022年9月23日拍摄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核心区安马洋基地的水稻。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如今,越来越多的优良品种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不断萌发、生长。
记者:邓浩然、姜亮、杨金鑫、周旋
编辑:陈洋、张欢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