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7 多位老兵再忆抗美援朝峥嵘岁月
舍生忘死赴战场,浴血奋战保家园,多位老兵再忆抗美援朝峥嵘岁月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抗美援朝战争至此胜利结束。在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穿梭在枪林弹雨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70年后的今天,山河无恙,英雄暮年。时光或许改变了他们的容颜,但不变的是他们不惧牺牲、冲锋在前的气节。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多位参与抗美援朝的老兵,聆听他们的战斗故事,忆往昔峥嵘岁月。
统筹/羊城晚报记者 侯梦菲 郭思琦
抗美援朝老兵卢可飞:开着冲锋坦克 拼在战场最前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思琦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老兵卢可飞每当唱起这首歌,总会情不自禁地湿了眼眶bRdmOi,思绪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卢可飞今年91岁,16岁那年,他参军入伍,并于1950年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同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离开祖国奔赴朝鲜作战,曾当过坦克兵、铁道兵等。8年的军旅生涯中,卢可飞荣立数次二等功和三等功。
“朝鲜战场冰天雪地,我们的物资补给线被敌人炸断了,只能拿雪当水喝,许多战士都牺牲了。”如今硝烟散去,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依旧对当年的战争场景刻骨铭心,他说,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这份幸福,努力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的目标是炸毁美军的碉堡和重机枪”
1932年,卢可飞出生于广西防城港市一个平凡的小镇。1948年,卢可飞在表哥的引荐下参军,曾参加过解放海南岛战役等。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卢可飞所在的第四野战军从海南出发,入朝作战。
“当时我们背着米袋和枪,日夜兼程地走,走得鞋子都破了。”卢可飞回忆道,部队一路辗转,途经广东徐闻、广西黎塘、湖北武昌,在货运火车里挤了三天三夜,最终到达了辽宁丹东。
“在丹东休整集训一个多月后,我们再次出发。为了防止美军白天侦察,我们选择夜里步行渡过鸭绿江。”卢可飞说,在抵达朝鲜后的第三天,他所在的部队便投入到中线战场展开作战。
“我们的武器装备和美军有差距,经常在夜色的掩护下进行夜战。”在卢可飞印象中,白头山之战打得尤其艰难。当时,美军占据高地,在山头上建了碉堡,志愿军战士趁着夜色爬上山坡。“美军的探照灯看到我们爬上去,机枪像下雨一般扫射我们。冲上去的第一批战士倒下了,第二批战士继续上……就这样,只要冲锋号一响,明知道可能会牺牲,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依旧前仆后继,毫不退缩。当时,很多志愿军战士都牺牲了,包括我们的班长、排长,我这条命是捡回来的。”卢可飞回想起当时的作战场景,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
“我们的目标是炸毁美军的碉堡和重机枪。”卢可飞说,美军的重机枪打不响后,志愿军战士就上去和他们拼刺刀。美军很怕死,看到志愿军战士冲过来,便转身逃跑了。
参与抗美援朝时,卢可飞只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面对随时牺牲的可能,他说:“我从不怕死,我要做的就是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保家卫国。”
“朝鲜的冬天特别寒冷,窝窝头冻www.czybx.com得硬邦邦”
1951年8月中旬,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志愿军的空中“绞杀战”全面展开,每天出动轰炸机轰炸朝鲜北部铁路、公路、桥梁等,企图切断中朝人民军队的运输补给线。像卢可飞一样的志愿军战士曾一度面临物资短缺的窘境。
“朝鲜的冬天雪好厚,天气特别寒冷,窝窝头冻得硬邦邦的,战士们很多时候吃不饱。”卢可飞说,当时发下来的压缩饼干舍不得吃,怕吃完就没有了。战士们也不敢喝河水,因为美军把细菌弹投到河水中,污染了水源,大家在没有补给时甚至把雪当水喝。
后来,卢可飞担任了坦克班的班长。在战场上,他以坦克开路,冲锋杀敌,撤退在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卢可飞又由坦克兵转为铁道兵,留在朝鲜帮助当地人民修复铁路,重建家园。
凯旋回国后,卢可飞转业到湛江农垦第二机械厂,钻研机械修理。1983年,他作为农垦优秀人才,前往非洲支援,在多哥共和国、喀麦隆共和国开展农业机械、建筑等方面的援助。1987年,卢可飞完成5年的援非任务后迎来退休生活。
如今,在卢可飞的下颌处,一道因子弹划过而留下的疤痕依旧可见,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留在他身上的印记之一。他坦言,虽已年过九旬,但如果国家需要,他仍然会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也希望年轻人有保家卫国的雄心,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抗美援朝老兵梁智盛:破译气象密码 保障空军作战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思琦
在抗美援朝老兵梁智盛的抽屉里,有一张珍藏了70多年的老照片和一本内页泛黄的立功证。老照片拍摄于1952年6月,是一张气象台战友们的合照。当时17岁的梁智盛身着军装,面庞清秀,站在最后一排。立功证则记录着梁智盛1951年8月荣立三等功的功绩,其中写道:梁智盛对青年团的工作很积极,生活朴实,没有因吃不好讲怪话。
如今,每当看到老照片和立功证,梁智盛仿佛又置身于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为前方瞬息万变的战场提供天气信息”
梁智盛出生于1934年8月。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处于危急情况之中,我想为国家分忧,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军入伍。”梁智盛说。
当时,还在哈尔滨第六中学读初三的梁智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东北空军司令部。经过短期训练后,梁智盛很快被安排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四师12团,成为一名气象台机要员,参与抗美援朝。
“气象资料都是加密信息。作为机要员,我的主要工作是将气象信息脱密,为前方瞬息万变的战场提供天气信息,为空军作战保驾护航。”梁智盛回忆说,当时朝鲜境内没有机场,他所在的部队就将基地建在了中国境内最靠近朝鲜的地方。出战飞机从中国基地起飞,前往朝鲜战区作战。
“飞机起飞后,我们要随时报告天气变化。一般是将气象信息翻译出来,先提供给指挥员,再通报飞行员。”梁智盛说,特别是夏季,空气对流旺盛,气象变化快,如果遇到突如其来的雷雨天气要更加警惕,以避免飞机因气象变化而导致损坏。
在梁智盛看来,战争非常残酷。“每当得知有飞行员牺牲,我们心情都非常低落。只有看到出去作战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大家的心里才能踏实。”梁智盛说,作为气象战士,需要做到气象预测不出纰漏,为飞行部队在前线打胜仗bRdmOi提供支持。参与抗美援朝期间,他从没有出现因为气象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准确而造成飞行部队人员伤亡的情况。
“大家都是抱着为国捐躯的信念参军”
抗美援朝时期,梁智盛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四师是朝鲜战场上的主力空军部队。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处于起步阶段,飞行员都是航校刚毕业的学员,训练时间短,但他们意志坚定,敢于和敌人“空中拼刺刀”,因此涌现出了一批战斗英雄。
梁智盛介绍,其所在的团涌现出了张积慧和单志玉等战斗英雄。他们在空战中击落了有着3000小时飞行经验的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戴维斯的战机被击落后,我们的战士在一处山坡上发现了支离破碎的飞机残骸和飞行员的遗体遗物。遗物中,有写着戴维斯名字的证件。后来,这些证件在我们全团进行了展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梁智盛说。
作战期间,梁智盛曾遇到过几次美军战机袭击基地的惊险时刻。“有一次,我和战友们坐在运输车的露天后车厢,准备前往部队的指挥所值班,突然天空中出现两架美军战机,沿着我们汽车行进的路线扫射,所幸我们及时避开,没有出现伤亡。”梁智盛说,“遇到这样的险情,内心也会紧张,但是我们从不畏惧,不怕牺牲。大家都是抱着为国捐躯的信念参军,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一定会奋战到底,争取胜利。”
1976年,梁智盛退役后转业到了广东。如今,89岁的梁智盛不忘将革命精神传承给年轻一代,多次向辖区党员干部、青少年儿童讲述他所经历的战争岁月,鼓舞和激励着万千群众树立爱国情怀。
他坦言,如今党和国家取得的成绩,是靠千千万万革命先辈不屈不挠斗争得来的。新时代的青年应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接力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遗志,为国家复兴和人类的命运不断奋斗。
抗美援朝老兵姚剑辉:穿过枪林弹雨 一心救死扶伤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丽珍
台风“泰利”刚过,酷热已久的广州迎来一丝清凉。微风拂过厅堂,97岁的董燕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妻子姚剑辉向记者讲述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董燕与姚剑辉既是战友,也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他们都参与过抗美援朝。如今,董燕双耳已不太能听清,但他跟随着妻子的思绪穿越回当年,眼里泛着泪光。
“鸭绿江不是跨过去的,而是‘绕’过去的”
“在我的一生中,抗美援朝的艰苦岁月是印象最深的。”回忆起青春时期义无反顾的选择,93岁的姚剑辉依白熊资讯网旧信念坚定,哪怕枪林弹雨、马革裹尸,她也不曾有半点后悔。
1949年,不满20岁的姚剑辉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在部队卫校学习医学护理知识。因表现优异,她被评为“模范学员”和“优秀共青团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她申请加入志愿军,奔赴前线。
“鸭绿江不是跨过去的,而是‘绕’过去的。”在姚剑辉的记忆里,离境入朝的征途并不容易,她说,敌机当时频繁对鸭绿江进行袭扰和轰炸,为了安全着想,部队战士白天挖防空洞晚上行军,绕着山路从丹东到朝鲜走了整整8天。
姚剑辉回忆,途中,不少战士脚板起了水泡,医护人员便用马尾毛解战士“脚泡之苦”。而且,一路上,她不仅充当医护角色,还经常帮受伤战友们背粮食、背枪支。
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朝鲜,姚剑辉成为一名白衣战士,穿梭在战场上救死扶伤。“那时,为了躲避敌机轰炸,经常要背着药箱绕小路走。有一次,我走着走着,突然炸弹在一旁炸了个大坑。”姚剑辉边说边用手比划着,那个大坑足足10多平方米,药箱也散落在一旁。之后,一枚枚炸弹落在周边,她急忙躲进麦地里暂时避险。
“当时我还是新兵,不太懂,其实那种情况是必须要离开的。但我又想,如果没有了药箱,我拿什么救人?”在姚剑辉心中,医疗器械比她的命还重要,所幸她只是被炮弹炸起的石土掩埋,没有负伤。
战场上,这样的生死瞬间,姚剑辉经历过无数次。姚剑辉记得,自己去防空洞送药,刚走出来就遭遇敌机扫射,走在身后的两名战友甚至被射穿了胸膛。姚剑辉也记得,同样是遭遇敌机袭扰,自己的床铺被子弹射穿,而仅仅几分钟前,她还躺在床上。
“那时脑子里没有害怕二字”
1952年,上甘岭战役打响。“那一战最艰苦。”姚剑辉说,白天敌机轰炸,只能在晚上运送伤员。每到夜幕降临时,前线卫生员就开始运送伤员,医护人员便马不停蹄地投入“战斗”中,“包扎、手术,一直要忙碌到深夜,刚有时间吃上一点压缩饼干和炒面充饥,下一拨伤员又被送来”。
“当时,我连续一个星期每天只睡3小时。”姚剑辉记得,在一次手术中,血浆用完但补给未到,一名年轻战士失血过多面临休克,她想到自己是匹配的血型,便毫不犹豫输了300毫升血给伤员,保住了那名战士的性命。
输血过后,由于缺乏营养、严重缺少睡眠,姚剑辉常感觉眩晕但依然坚持工作。“当时全靠意志力,多挽救一个战友的生命,我内心的欣慰感就增多一分。”姚剑辉说。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姚剑辉因个人贡献突出荣获两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
抗美援朝期间,姚剑辉还认识了丈夫董燕。董燕在部队后勤负责安排抢救伤员、修建铁路等战地补给工作。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也是他们结婚70周年。70年来,夫妻二人从未红过脸、相濡以沫。“我们现在的生活平淡、幸福,都是得益于和平稳定、祖国强大。”姚剑辉说。
临别前,记者问姚剑辉:“在战场上,每天都面临死亡危险,不害怕吗?”
姚剑//www.czybx.com辉说:“那时脑子里没有害怕二字,只想着战争能够取得胜利。”
编辑:聂粤
来源:金羊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