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资讯网 - 娱乐资讯_女性资讯_母婴健康_情感文章_百科知识_星座运势

手机版
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2023-08-15 谁该为“野生景点”的安全负责

日期:2023-08-15 06:59:12 来源:齐鲁壹点 浏览:271次 栏目:热点

8月9日,四川雅安雨城区一处名为鱼鳞坝的网红打卡点,十余名游客在拍照打卡时突遇河道涨水,多人被水冲走。

9日下午,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发布情况通报。通报写明,2023年8月9日9时许,雨城区11名群众在陇西河鱼鳞坝处突遇陇西河上游涨水,造成涉水人员被冲走。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赶赴现场搜救后,4人获救,7人遇难。

谁该为“野生景点”的安全负责

9日晚上,雨城区政府再发情况通报。通报指出,8月9日上午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突发洪水,事发地为雅安市雨城区河北街道陇西路陇西河段(非景区和网红打卡点)。此次涨水事件中的11名女性均为雨城本地人。事发前一天,当地曾发布地质灾害、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野生景点”为何走红?

此前,雨城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告诉潮新闻记者,事发位置系一处水利设施。事发河段的值守人员表示,鱼鳞坝不是景点,而是正在施工建设的拦河坝,两边都有栏杆,坝边设有“危险请勿涉水”的警示牌。但即便如此,仍有人不顾提醒前往坝边拍照。

谁该为“野生景点”的安全负责

虽然雨城区政府公告称涉事鱼鳞坝并非景区,但记者在检索、联系过程中发现,事发前,不少当地居民和游客都将鱼鳞坝当成了休闲娱乐去处。踩水、拍照、打卡,鱼鳞坝俨然成为野生网红打卡点。

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后发现,除了雅安雨城区事发地,全国各处还有不少鱼鳞坝、龙鳞坝,都是人气不低的网红地,出现在不少夏天解暑玩水的旅游攻略中。

谁该为“野生景点”的安全负责

鱼鳞坝在社交平台拥有不白熊资讯网少推荐帖子

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交平台的崛起,出行游玩白熊资讯前先在网上做攻略成了人们的习惯动作。不愿人挤人,希望获得更好的游玩体验,一些小众的地方,经过社交平台上各类标签和宣传后,摇身一变成为网红“野生景点”。这些“野生景点”,涵盖了废墟、矿洞、峡谷、森林等各种地点地貌。

“野生景点”为何在互联网走红?

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教授殷杰认为,“野生景点”在互联网走红是游客需求变革、营销推动、流量加持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殷杰分析,根据“二八法则”,80%的游客会选择20%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项目,导致旅游拥挤现象出现。随着大量拥白熊资讯网挤时间、拥挤目的地的出现,游客会选择调适行为,“反向旅游”“小众旅游”应运而生,游客更愿意游览客流量没有那么大、甚至尚未完全开发成熟的景区景点。此外,还有猎奇心理,和“网红”的推动。

殷杰补充说,“网红的核心是要抓眼球,所以一些户外旅行类的网络主播主打探险和猎奇,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挖掘一些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具有刺激性的探险地。再加上后续不同用户的反馈和重复推荐,助推 “野生景点”成为网红。

“野生景点”走红,热度与风险并存

近年来,因前往“野生景点”旅游打卡而遇到危险甚至遭遇安全事故的新闻层出不穷。

2022年8月13日,四川彭州龙漕沟突发山洪,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据官方消息,龙漕沟属于未开发景区,无任何旅游配套设施,且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灾害。按照彭州市防汛防灾要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河道内。事发前,一些旅游网站白熊资讯网和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宣传龙漕沟徒步、露营、玩水的推荐内容。还有旅行社直接将龙漕沟规划进旅游路线。然而事实上,龙漕沟下游摆放了请勿下河的警示牌。

仅在龙漕沟突发山洪后不久,杭州建德的废弃矿洞又在小红书平台上成为热门打卡点,被宣传成避暑胜地,丝毫不提矿洞多岔路、随时可能落石的风险。

谁该为“野生景点”的安全负责

建德网红矿洞 图源广州广播电视台

2022年8月20日晚,一女子在南京浦口区享堂水库玩桨板时不慎落水身亡。事后记者赶赴现场时能看到,现场有白熊资讯网提示禁止游泳、垂钓、划船、洗涤的警示牌,也有安全广播提醒。事发前,有不少人慕名来此划船、玩桨板。

2023年1月22日,河南省三门峡大坝下游,有人翻越河道边的铁丝网,在河道旁拍照打卡。当天下午,因上游涨水,水位上涨,多名游客被冲走,致两人死亡。附近多位居民证实,事发地未开发,且设有铁丝网,禁止游客进入。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沈涵指出,“野生景点”并非正规的旅游景点,本身不具备旅游景点建设时必备的各类安全措施,譬如正规道路、应急措施和专门管理团队等。“一旦发生危险,交通方面可能不畅通,会出现游客滞留问题。而且未经开发的野外地区,本身也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比如可能存在有害的野生动植物等。再有就是,这类地方基本没有医疗卫生保障,一旦突发疾病或受伤,很难得到及时帮助和救援。”

殷杰认为,旅行出游讲求个性无可非议,但首先应保障个人安全。殷杰表示,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划分为四类:自然灾害风险,公共卫生风险、事故灾害风险和社会安全风险。“游客前往未经开放的‘野生景点’,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风险,以及摔伤、扭伤、坠落、失踪等事故灾难风险。”

谁该为“野生景点”的安全负责?

前往“野生景点”旅行,如果遭遇危险,谁来为危险负责?

谁该为“野生景点”的安全负责

龙漕沟安全警示牌 图源

殷杰认为,这一问题相对复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游客观看信息发布者的推荐视频或博文而发生安全事故,这属于“多因一果”的情况,无法判断安全事故一定是推荐者和信息发布者推荐内容造成的。但信息发布者一定要做好相关提醒与游览安全提示,甚至是警示。不过,殷杰指出,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如果信息发布者同时是项目运营者,发布者发布不实信息,并且由于项目运营存在过失,最终导致出现危险,那么信息发布者就需要承担相关责任。

“如果是旅行社等旅游机构组织前往‘野生景点’游玩,又遇到了危险,就需要旅游机构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旅行社肩负旅游目的地选择与旅游项目活动安全职责。”殷杰补充道。

“由于野生景点没有主管部门为游客负责,发生危险时理应由游客自己承担责任,”沈涵表示,“当然,属地管理方负有安全监管的职责。但很多地方都有安全警示,也安装了防护栏。当属地管理方已经采取了安全警示措施后,游客发生危险就得自负责任了。”

网络时代,“野生景点”热度与风险并具,如何做好“野生景点”的安全防护工作?

殷杰认为,应从属地管理方、平台和游客等多角度共同发力。

政府部门应该侧重景区与非景区景点的综合管理,完善风险监测与预警等防范措施。殷杰指出,“政府部门可以对景区和非景区进行全面风险隐患排查,联合水文、气象、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加强风险信息预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先期隐患治理措施。相关部门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职责,针对性构建游客接待场所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为各类景区和非景区景点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南。”

“属地管理方还可以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对野景点进行定期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对游客加强安全提示和警告。”沈涵补充道。

平台则需要加强内容审核,避免过多不良、错误的信息误导游客。殷杰表示,“在内容推荐时,平台可以加入风险提示与安全知识普及等内容。平台还可建立在线实时沟通反馈机制,用户可对平台推送的内容提出个人建议。此外,平台还可与政府部门联动,利用平台效应,及时发布推荐地的预警信息等。”

两人都认为游客本身对旅游出行的安全防护负有重要责任。两人表示,游客应当提升安全意识,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风险信息,合理规划行程。同时,还应做好安全预防,掌握一定的旅游应急技能,如备好常用药品,掌握户外避险、应急逃生与急救知识等。最重要的是,游客应当听从当地的安全警示和引导,及时远离危险地带,从根源掐灭危险发生的可能。

(潮新闻)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2023-08-15 谁该为“野生景点”的安全负责

文章地址: www.czybx.com/redian/27657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