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 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最近,因为文物被盗的丑闻,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
在中国,我们期盼海外文物回国的心情同样强烈。
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了热搜第一;还有自媒体博主拍摄了《逃出大英博物
馆》的小短片,一分钟的预告就收获了300多万的观看量。
但同时,还有一种论调流传很广、影响颇深——“文物在大英博物馆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中国的话还能保存至今吗?”
果真如此吗?
“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1759年对外开放的大英博物馆,拥有超过800万件藏品,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它位于英国伦敦,但最为出名的,却是它的东方馆和埃及馆,而这两所馆藏里的展品几乎都是通过掠夺和贩卖得来的。
西方近代的殖民扩张造就了那些巨型博物馆的崛起,“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博物馆就是其中最大的受惠者。可以说,大英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刻满了英国殖民掠夺痕迹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余件,不到十分之一。即便如此,展出文物也填满了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专门以国家命名的中国馆。
大英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中国特展——“晚清百态”
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到唐宋的瓷//www.czybx.com器,明清的金玉制品……这里的藏品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其中,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乾隆皇帝“挚爱”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还有敦煌的壁画以及上万件敦煌经书书稿。
有人曾说:“中国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而在大英博物馆。”
不少中国游客刚到这里,初见这些珍品,心里都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但随着参观的深入,这份自豪又被震撼与悲愤击中……
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的入藏时间,主要集中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余年之间。这正是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沦为列强半殖民地的时期。
这些陈列于异国他乡的文物珍藏,背后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伤痛。所以,在社交媒体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同时,我们也总能看到这样的言论:“文物在国外保存得更好”。可是,他们真的有好好保护这些文物吗?
在国外保存得更好?
其实,只要了解一下国外博物馆的“黑历史”,就能明白,“文物在国外保存得更好”的说法,并不准确。
事实上,这次并不是大英博物白熊资讯网馆第一次被盗。
1993年该馆收藏的罗马硬币被盗;1997年几本波斯书籍被盗;2002年一尊有2500年历史的希腊雕像被盗;2004年15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2017年一颗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戒指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
管理如此混乱,连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都忍不住感慨,从博物馆偷东西比你想象得更容易。
而且,国外不少博物馆的很多藏品都是裸展。一些文物别说玻璃柜了,连个隔离藏品与观众的栏杆也没有,谁都可以上手摸一下。在石壁上涂鸦、掰掉雕塑手指、打碎瓷器等事情时有发生。
大英博物馆,明代琉璃砖
2017年,在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一名男子醉酒后,掰断了从中国租借的兵马俑的一枚大拇指,并将其偷走。
不仅如此,对于一些流传千年的文物,很多外国博物馆并不完全懂得如何保护。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中国绢画。这幅画在1900年被从颐和园抢走,1903年大英博物馆仅花了25英镑购入,现在成了镇馆之宝。
刚到大英博物馆时,1500多岁的《女史箴图》保存得并不好。当时的英国古画师不了解中国绘画,以为这和日本的屏风画差不多,于是仿照“日式折屏手法”,将这幅无价之宝切割成了几块,裱在镶板上,明清时期的题跋也被当作边角料裁掉。
粗暴的切割对这件国宝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伤,导致它不停地开裂掉粉。最后,他们不得不请了中国修复专家邱锦仙,《女史箴图》才得以修复。
女史箴图(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据邱锦仙回忆,当年馆内还有很多珍藏的绢本画作,但因为保存不善残碎不堪,只能像垃圾一样放在条件欠佳的博物馆储藏室里,《女史箴图》只不过是极少数保存下来的“幸存者”罢了。
文物追索,任重道远
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白熊资讯网鬼//www.czybx.com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2022年1月20日,漂泊海外158年的圆明园藏品“虎鎣”,首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对于各大文明古国而言,流失的文物还代表了不可忘却的苦难。这也是多个国家的民众都在反复地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珍贵文物的白熊资讯网原因。
然而,文物追索并不容易。此前,英国一直以1963年制定的《大英博物馆法》为挡箭牌拒绝归还文物,该法案禁止返还行为。除了引用法律,英国还会以文物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受损、归还国局势不稳定无法保护文物、获取途径完全合法等理由搪塞。
这次震惊世界的失窃丑闻,扯开了大英博物馆的“遮羞布”。
“有的国家和博物馆一直告诉我们贝宁青铜器放在尼日利亚不安全,但现在,在他们那里却发生了盗窃事件。”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和古迹委员会主任阿巴蒂贾尼表示。
欣慰的是,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清算、反思殖民主义的大势,越来越多的国家追索文物,成功案例也屡见报道。
仅去年一年,意大利归还了帕特农神庙的一块碎片;德国就将成百上千件藏品的所有权移交给尼日利亚国家博物馆委员会;法国将26件文物交还给贝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根据协议,将数十件雕塑的所有权移交给希腊。
也许,人们的呼吁目前还没法从大英博物馆的展厅或仓库里追回几件藏品,但这样的声音永远都不应停歇。
去年,社交媒体上有一个提问:“博物馆中让你感到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什么?”高赞答案:“大英博物馆一个角落里的一个石枕,上面写着‘家国永安’。‘家国永安’这四个字放在枕头上的含义。可能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
惟愿流落在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家,也希望“家国永安”,历史不会重演。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