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5 研究:猴痘在广州MSM人群隐匿传播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白熊资讯网新闻编辑 | 翟瑞民
自猴痘疫情传入中国大陆以来,本土猴痘病例累计已经超过千例。广州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口岸城市,人员往来日趋频繁,面临较高的猴痘疫情输入和传播风险。据广东省疾控中心数据,截至2023年8月31日,广州市已确诊56例猴痘病例。
近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秦鹏哲及其团队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44卷第9期发表《广州市猴痘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一文。论文指出,猴痘病毒在广州市MSM(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已发生隐匿性传播,但涉疫人群相对局限,社会面广泛传播可能性较低。
本文研究对象白熊资讯网为截至2023年6月23日24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现住址为广州市的所有猴痘确诊病例,共25例,其中2例在发病前21天内有中jjINxaIcqM国香港地区旅居史,其余23例在发病前21天内均无境外旅居史。
论文指出,我国广州市自6月10日报告首例病例以来,2周内发现病例25例,涉及11个辖区中的8个辖区,分布较广泛,且病例间均未发现直接流行病学关联,提示疫情已隐匿传播一段时间,且已发生持续性传播。病例基本为MSM人群(男男性行为群体),与2022年5月以来全球疫情特征保持一致,涉疫人群相对局限,对一般人群影响较小。其中,病例年龄为26-36岁占比较高,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性行为相对活跃有关。因此,尽管猴痘疫情已发生持续性传播,但防控重点应继续关注MSM,社会面影响有限。
秦鹏哲及其团队指出jjINxaIcqM,本研究显示,猴痘病例症状与以往存在差异,具有隐匿性,皮疹作为主要临床症状多出现于隐私部位,且病例发热占比更低,导致入境检疫关口第一时间发现猴痘输入病例难度增加,持续存在因病例输入导致疫情续发的风险。已有研究表明猴痘病例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且不排除具有一定传染性,可能增加本地疫情传播风险。
根据《猴痘防控方案(2023版)》,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
论文显示,猴痘病例家庭环境样本阳性率较高,达30.5%,然而病例家人等同住人员均未发生猴痘病毒感染,提示通过生活环境接触感染猴痘病毒可能性较低,但目前数据有限,仍需继续观察,完善风险研判。国外有研究发现,尽管在实验动物中已证实猴痘病毒感染可通过呼吸道途径,但全球疫情中尚未发现经呼吸道传播感染的确证案例,提示猴痘病毒通过呼吸道途径发生人传人的可能性非常低。
秦鹏哲及其团队指出,“和一个或多个性伴发生男男性行为是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甄别管控等疫情防控重点应聚焦于与病例发生亲密接触的人群,猴痘疫情社会面广泛传播可能性较低,应对全民进行科普培训,正确认识猴痘,避免出现社会恐慌及重点人群歧视。”
此前在9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8月猴痘疫情www.czybx.com监测情况显示,8月1日-31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501例猴痘确诊病例。本次披露的确诊病例中,有5例女性患者,1例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
中疾控介绍,病例中有5例女性,发病前21天内均有异性性接触史,通过异性性接触感染可能性大,异性伴侣中3例为猴痘感染者、1例近期有出疹史、1例无猴痘相关症状。此外,猴痘疫情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中仅1人发生感染。
根据《猴痘防控方案(2023版)》,猴痘密切接触者包括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职业暴露或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
密切接触者实施健康监测期间,有哪些注意事项?中疾控专家介绍,密接者需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健康监测的第7、14、21天要接受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随访,出现猴痘样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报告可疑接触史。
考虑到猴痘疫情将在我国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国家卫健委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