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7 《志愿军》被称匠心还原立国之战
9月26日,影片《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北京进行“英雄不枉,我们不忘”首映礼,观众首次在大银幕观看这部拍摄历时399天的诚意之作,力赞影片宏观、多维、全景式还原新中国立国之战,有史诗质感,极具匠心且饱含真心。
映后交流环节,观众纷纷表示影片战士群像饱满戳心,看时多次为英雄们落泪,更是第一次真正理解了这场立国之战的深刻意义。多位抗美援朝老兵、原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侄外孙张峰先生、原志愿军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邓华将军之子、//www.czybx.com志愿军研究会会长邓穗先生、原志愿军第38军军长梁兴初将军之女梁滨江女士都来到观影现场,表示影片全景式还原让他们再次想起那段岁月,深感动情,永远怀念和纪念志愿军。
主创分享幕后故事 群像电影亦有人物高光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的主创们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影片,王砚辉真诚分享第一次观看电影的感受:“太不容易了,一是今天的幸福生活太不容易了,二是导演率领着我们这个团队399天那么长的时间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非常不容易。”黄晓明分享在观影期间和坐在身边的辛柏青、王砚辉都数次因感动落泪,“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深情的电影,它不只是一个历史片、战争片,更多的是注入太多对中国的情感、对人民的情感还有对先烈的情感。”
在首映礼现场交流幕后故事时,每位主创都对这次不同以往的创作经历记忆犹新,感受良多。陈凯歌导演感慨拍摄像是和战友们一起白熊资讯网打了一场仗,除了拍摄规模空前浩大,表现全景、史诗的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贯穿无形之气,让观众感受到志愿军70多年之前为了捍卫新中国所作出的牺牲和努力。每位演员都在拍摄前查阅大量资料,通过阅读角色相关的文字传记和影像资料做足准备,部分演员在拍摄前还进行了系统化的军事训练。
除了真实表现历史,每位主创都力求角色塑造有温度、有情感、有艺术表现力,以达到整部电影“高质量真实”的目标。志愿军第38军113师师长江潮是河北人,饰演师长江潮的黄晓明特地向身边籍贯河北且有战斗经历的工作人员请教战士们的生活、作战习惯,因此每次拍摄前特地将嗓子喊哑,以呈现战场上将领的真实状态。饰演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的朱亚文则分享称,“影片中吴本正开门参会讨论的镜头共拍摄了十三次,这是我跟这个角色的正式见面。”
影片刻画志愿军群像,但每位演员并未因此忽视对角色的独特化塑造。惊天地、泣鬼神的松骨峰一役和坚守松骨峰的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饰演三连副连长孙醒、连长戴如义、指导员杨少成的陈飞宇、魏晨、尹昉与观众交流了每个人的性格特//www.czybx.com点:孙醒外向莽撞,戴白熊资讯网如义沉着,杨少成对连队的凝聚力有很强的责任感。他们性格迥然但情谊深厚,都有一腔热血和誓死不退的信念。
观影深感制作独特匠心 英雄后代力赞影片现实意义
多位亲历过抗美援朝战场的老兵和老兵后人也来到现场进行观影。老兵们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纷纷表示影片全景式还原让他们想起了那段岁月,回忆起过去身边的战友。主创的真诚创作也让他们非常感动,记得这段历史,先辈们的付出就值得。
原志愿军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邓华将军之子、志愿军研究会会长邓穗先生在www.czybx.com映后通过曾经与父辈和志愿军老兵的交流回答了影片中的提问。当年的志愿军为什么能打赢?他说:“第一个原因是我们会打仗,上上下下都会打仗,第二个原因是不怕死的打败了怕死的。”原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侄外孙张峰先生和原志愿军第38军军长梁兴初将军之女梁滨江女士在看完电影后都感慨称特别感谢各位主创能拍出这么好的电影,场面宏大且非常真实,观看时频频回忆起长辈曾经描述的抗美援朝精神,希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永远怀念和纪念志愿军。
彭昱畅激动地称观影时手心出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敬佩和感动,因为有英雄前辈们对祖国的热忱守护,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张雪迎在发言时因对志愿军烈士们的敬意与感佩动情哽咽,真诚表示会与朋友们一起多多观看,学习志愿军精神。
七十年不长 英雄不枉观众不忘
当年是每一个无名的战士以血肉之躯筑起新中国的希望,如今七十年过去,不少观众在映后哽咽发言,表示看完非常震撼,深感共情,正因为有志愿军战士们的不怕牺牲,才有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电影非常还原真实,看电影时有很多想流泪的时刻,仿佛看到了当年真实的战场,感谢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这个特殊时刻带来这部电影。”走入影院的观众们不约而同表达了对电影现实意义的肯定,“影片中举手的情节非常能唤起情感,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电影的精彩呈现让我们有机会身临其境深切感悟历史,致敬先烈,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中影董事长,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总出品人、总制片人、总监制傅若清在映后现场分享,“这部影片实际上是三部曲的史诗性影片,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呈现会有文献意义。”并表示在未来的十年、百年,后代看到这样的影片更能感受到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当时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志愿军的精神看一次打动我一次,深深觉得志愿军的精神真的是永远激励着我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