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2 前三季度经济企稳向好透露什么信号
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在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前三季度GDwww.czybx.comP的核算结果,我知道有很多经营者都非常关心这个数据。
经过初步核算,2023年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长5.2%。
这让很多人看到了经济复苏的拐点。
毕竟在结果发布之前,国外的机构一直唱衰中国经济,包括高盛、摩根的经济分析师认为“房地产的萎缩、土地经济的不可持续、以及城投债务”会严重拖累中国经济。
国内机构的预测,最看好的也都在5%以内。
但这个增长5.2%的结果,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让我们把5.2%的增长拆分一下,经济增长的底色是什么?是谁在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
02
我们一直讲,中国经济有三驾马车,“投资、外贸、消费”。
在前三个季度,投资和外贸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像在投资方面,1-9月份,民间投资下降了0.6%,投资之所以还能维持增长,基本上都是靠国企在带头。
在重头戏的“房地产”上,今年1—9月份共投资87269亿,同比下降9.1%。
尽管政策上给房地产各种松绑,放宽,但地产行业还是进入到了一个“房子不好卖、开发商资金断裂、地方土地流拍、投资减少、项目烂尾”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边房地产不好过,那边的制造业企业同样也提心吊胆。
今年前三个季度,制造业采购白熊资讯网经理指数PMI有5个月都处于不景气的区间。
如果把时间拉长,制造业当中的中小企业,更是超过9个月时间都低于50%的临界线,也就是规模以下的企业信心非常不足,不愿意投资,而且在主动收缩。
同时,在外贸方面,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1-9月,中国进出口总值是30.8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了0.2%。
其中出口17.6万亿,同比增长0.6%;进口13.2万亿,同比下降1.2%。
如果不考虑疫情三年的突发情况,今年外贸整体上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情况,马跑累了,也想歇歇了。
03
所以,讲到这,我想你们也都猜到,那架卖力奔跑的头号马车是谁了。
那就是
“消费”。
自从“消费”在各种高级别会议中,被明确提高站位后,扩大内需成为了政府和各类平台企业的首要目标。
像村BA、村超、淄博烧烤、音乐节、演唱会这种过去不会被多加关注的话题,在今年格外的出圈,获得了极大的流量加持和关注。
巨大//www.czybx.com的流量不光是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也刺激了人们的钱包。
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结合短视频直播的快速传www.czybx.com播,打造了一个个城市消费场景和打卡胜地。
再加上疫情结束后的修复期,人们的消费欲望开始井喷。
今年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42107亿,同比增长6.8%。
特别是餐饮收入增长了18.7%,看起来大家没干别的,一个劲的报复性吃饭去了。
如果把住宿、餐饮连在一起,它们在前三季度增长14.4%。
也就是说当“衣食住行”中的“住”被拿掉后,不管是旅游出行、网购、还是餐饮,都取得了高增长。
简单结合这些数据来看,投资上,国家队带头投资,维持大局;外贸上外需减弱,堪堪维持。
唯有消费,成为了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底色。
理论上,只要第四季度冲刺季的增长速度不低于4.4%,就能完成中国经济全年增长5%的目标。
04
当然,GDP只是一个宏观上的结果,在阳光明媚之下,依然还有着暗流涌动。
在前三个季度,房地产衰退、外需减弱,对经济活动的辐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信心影响非常大。
这种信心不光隐藏在采购、投资这些数据中,也直观体现在股市上。
在中国GDP超预期增长5.2%的时候,股市直线跌破3000点。
我们大A的老传统,坏事跌,好事也不涨,确实不怎么争气,
但在刚结束的中报季里,我们做了一些数据汇总和分析。
在上半年财报统计中,5267家A股上市公司合计总营收35.44万亿,同比增长1.48%,但净利润2.95万亿,却是下降3.29%。
怎么说?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们整体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只有51.76%的企业,实现了净利润的正增长,另一半的A股上市公司,不是营收和净利润被双杀,就是只涨营收,不涨利润。
上市公司都这么难看,更何况中小企业呢?
所以,重新回味这句话:
中国经济依然在艰难地跨越“新旧动能”的转换当中。
“新”是什么?
我们能看到在前三季度的亮眼增长,像太阳能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了63.2%、34.2%、26.7%。
半导体行业虽然在下行周期中,但隐约看到了触底的希望,并且出现了明显的“国产替代”趋势。
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在
“补齐短板、拉长长板”
的政策指引下,不仅优先拿得了投资,企业自身也保持着高增长态势,成为了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但是,“旧”也不容忽视。
更多的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对于存量市场的争夺变得更加激烈,市场上到处都有博弈的红海,到处都是价格战的厮杀。
05
对企业来说,中国的市场的确广,韧性也足够强,但企业增长的根本,还是建立在坚实的客户基础之上。
在疫情过后,单仁行也做过关于市场的分析,消费降级和消费升级并存,理性消费的呼吁和一场直播破亿的狂野消费同时出现。
这背后其实都是消费需求越来越差异化的表现。
核心就在于,10块钱的东西,你有他也有,用起来也差不多,大家谁便宜我就买谁。
一掷千金的东西,只有它第一个出现在我面前,又跟别人不一样,在某个特定场景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在物理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满足,我自然渴望得到它,哪怕有溢价。
所以,如果企业不能真切洞悉消费者的需求,占领不了顾客的心智,自然就很难获得增长。
我们从渠道、场景和人群这三个维度来看,只要目标对象的兴趣发生变化,选择空间越来越多。
那么,企业传统的产品结构,单一的品牌宣传就很难满足增长的要求。
你很难给出一个让顾客必须选你的理由,甚至你都到不了顾客的面前。
今天,任何一个企业经营者都要重新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的客户应该是谁,他们在哪,他们有什么特征?
目标客户和客户画像,会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
了解目标对象想要什么,企业就要对场景和产品进行分类,通过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或者重新定义现有产品的用途。
然后,扩大品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用多渠道多账号,甚至多品牌覆盖全域营销网络,搭建营销矩阵,到达顾客的身边,激发他们的潜在需求,达到新的增长。
第三个问题就是,围绕我的目标对象和定位,我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组织和模式,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和团队?
我曾经讲过,每个企业的增长都存在两大机会,市场变化和营销变化所带来的新机遇。
市场变化,属于外在变量,来源于宏观经济和产业更替,还有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变化,就像新能源产业和今天的短视频直播。
而营销变化,属于内在变量,来自于企业的增长逻辑和运营模式。
今天,经济复苏的希望看到了,但真正的复苏是一个艰难、长周期的过程,有人能复苏,但也有人再也复苏不了。
我们的企业仍然需要不断去满足新发现的需求和细分市场,确定自己的客户,找到产品升级的方向,不断做精、做专,做新。
这会是未来企业增长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和规律。
—
责任编辑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