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2 江西萍乡经开区解聘247名自聘干部
萍乡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 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方周末记者 翟星理/图)
“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2023年4月,张世春选择放弃体制内身份,留在江西省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大型国企工作。
此前,他已经在这家国企工作了4年,但保留着事业单位编制。
2023年4月,萍乡经开区根据萍乡市委市政府通过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宣布撤销19个自设机构,并解聘247名自聘科级干部。
被解聘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原本就是在编人员,经开区自聘的职务被解除后,他们可以选择保留编制、由经开区统筹安排新的工作岗位,也可以放弃编制到企业工作。原本就是编外人员的被解聘者,则可以参加全员竞聘上岗,也可以选择辞职。
张世春就是一位由萍乡经开区自聘的科级干部,面对改革,他有两个选择,“想保留编内身份就要回机关,想留在企业就必须放弃编制”。召开一场家庭会议后,他决定留在企业。
张世春成为自聘干部的成因并不复杂。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开区之一,萍乡经开区经过31年发展,人口从最初的1万人增加到现在的约25万人,职能也由单一的经济开发拓展到兼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发展过程中自设管理机构、自设岗位、自聘人员,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以前机构编制管理不规范、用人随意性较大等主观原因。而这也是国内开发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中央和地方都要进行编制精简。在此基础上,多地开始清理编外人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湖北省十堰市、云南省楚雄州、广东省惠州市、湖南省株洲市等地纷纷出台清理编外人员的方案。
萍乡经开区全面规范人事管理,在解聘的247名干部中,包含清退违规借用人员63人,辞退17人,另有8人放弃事业编制到企业工作。改革后全员推行“主办制管理”(一种人员管理方式,将在编人员和编外人员统一聘为各级主办),而非简单将编外人员“扫地出门”。
“自行聘任”
生于1970年的张世春,参加工作后先当了10年教师,本来的身份就是事业编制。离开学校后,张世春进入教育局工作,1997年又调到萍乡经开区,后来当上了经开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副部长。
2019年,因工作需要,张世春被调整到经开区一家大型国资企业担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编制还保留在经开区党uuYDq群工作部。
“当时像世春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喻志峰解释,即从经开区机关到企业任职,仍然保留着机关编制的这类人员,一共有七八位。国有企业都没有事业编制,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事业编制身份,属于经开区自聘的科级干部。
自聘,就是自行聘任,未经上级组织部门备案,上级组织部门并不认可。如果一个公务员或事业编人员经正常组织流程被任命为副科级干部,需要上级组织部门为其备案,但经开区根据工作需要,未经上级组织部门备案就聘为正科级,那么实际上他的级别仍然是副科级。
2022年7月28日,江西省委第四巡视组向萍乡经开区党工委反馈巡视情况,4条主要意见中第三条就是针对经开区的组织工作,“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差距较大”。巡视组提出整改意见建议,“聚焦解决好机构人事领域重点突出问题”。
喻志峰介绍,经开区人事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自设机构过多、自聘干部过多:经过多年发展,经开区自聘的科级干部达到247人,主要有三类:经开区在编人员、上级机关或兄弟区县调入的干部、经开区自聘的编外人员。
人事改革工作启动后,经开区组织相关领导干部对这247名自聘干部进行一对一谈话,由经开区党工委主要领导牵头。喻志峰说,一对一谈话持续了几个月,主要是阐释政策和改革的紧迫性,“耐心细致地做解聘对象的思想工作”。对于原本就在编内的自聘干部,给他们选择权,可以放弃编制选择在企业工作或保留编制在机关任职。
张世春更倾向于放弃编制留在企业任职,但他也对家人讲明了在企业任职的风险:一旦企业发展遇到困难,他的收入也会随之下降,甚至可能失业,“我们商量之后最终决定我留在企业,也是相信经开区改革后企业会发展得更好”。
“小马拉大车”
解聘247名自聘干部的同时,萍乡经开区还撤并了19个自设机构,包括区政法委、区国资委、区信访局等。喻志峰解释,“在多年经开区发展的历程中,随着不断增加的社会事务和服务人口,经开区在未取得上级同意的情况下违规自设了机构、聘任了大量干部。”
萍乡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1995年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12月底调区扩容后辖区总面积1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5万。
截至2021年6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230个。萍乡经开区GDP已连续5年稳居全国百强经开区行列,2022年全国排名第62位。
和全国其他经开区一样,萍乡经开区也是市政府的派出机关,为功能区而非行政区。“设置之初,经开区的职能单一,主要是经济发展任务,因此上级部门给经开区核定的编制数不多。”萍乡经开区党工委党群部部长朱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萍乡经开区提供给南方周末记者的材料显示,经开区设置之初并未划定具体区域范围,1995年升为白熊资讯网省级开发区后,萍乡市政府决定将6个行政村划作直接开发范围,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
“按照这样的面积和人口,核定的经开区编制数量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朱敏说,但在发展过程中,萍乡经开区的面积逐渐扩大,而且伴随产业聚集、萍乡市老城区人口纾解等因素,导致经开区人口剧增。
按萍乡市官方发布的数据,经开区常住人口从2011年的11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25万人。同年,萍乡市下辖的芦溪县常住人口为26万人,莲花县常住人口为21万人。这意味着,经开区管理的人口与萍乡市的普通县城相当。在经济规模上,萍乡经开区2022年新年贺词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经开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159亿元,总量列萍乡市第1位。
管理25万人口的萍乡经开区有多少编制?朱敏介绍,2022年,上级编制部门对经开区管委会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现有参公编102名,事业编138名,合计编制240名。而南方周末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周边地市某区公务员编制有700多名,事业编有1000多名。
为应对随着人口和区域面积不断增加而增加的社会管理职能,萍乡经开区开始自设机构。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萍乡经开区自设机构基本分为两种情况:人口增长产生社会管理需求,必须自设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市级职能部门出于工作对接需要,要求经开区设立相应机构以进行工作对接。
例如,萍乡经开区自设5个社会工作管理局白熊资讯网,每个局管理几个行政村,实际上履行的是乡镇政府或城市街道办职能;经开区的城管局、园林管理局的设立,则是因为萍乡市城管局、园林管理局要求经开区也设立管理机构,便于城管、园林工作在萍乡全市统一规划和开展工作。
还有一些自设机构是经开区为统筹条线工作而设置的。经开区公安机关是萍乡市公安局设立的开发区分局,检察职能由萍乡市检察院设立的驻开发区检察室履行,审判机构由安源区法院托管,设立了开发区法庭。为了统筹公检法和信访、巡访、综治工作,经开区又自设了政法委。
经过31年开发建设,萍乡经开区已成为一个高度产城融合的功能区,经开区管委会的职能从单一转向综合,事实上在履行类似区县政府的职能。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期间,经开区一些干部分析,以现有编制和人员数,经开区要履行好所有管理职能有点像“小马拉大车”。
“锁死入口,畅通出口”
自设机构、自聘干部过多虽然有实际工作的需要,但也是机构人事管理不够规范造成的,机构、干部过多也产生了很多不良后果。
“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上级组织部门不认可经开区自聘干部,对干部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客观上是不利于干部的培养的。”喻志峰解释。
2021年,萍乡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萍乡经开区人事制度改革,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发改委等部门牵头组织外出学习其他地区经开区人事改革的经验。到2022年,人事改革推进的力度明显加大。
2021年第11期《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杂志刊发了萍乡市委编办的署名文章《萍乡推动编外人员规范化管理》。文章总结萍乡市对于编外聘用人员进行清理的工作经验,总体原则是把编外聘用人员和在编人员统一纳入总量管理,机构编制部门根据部门的职能和编制情况核定编外聘用人员员额,对超出核定员额的编外聘用人员坚决清理,对员额内的编外聘用人员规范化管理。
文章还总结了使用编外人员的方向,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档案管理、政工人事、信访以及涉密等岗位禁止使用编外聘用人员;坚持“管事不聘人”的原则,用人单位的物业管理、安保、绿化养护、食堂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公共建筑设施和设备维护等工作,除中小学、幼儿园食白熊资讯网堂外,一律不得使用编外聘用人员,全部采取市场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解决。
事实上,经开区此次清理编外聘用人员也在上述原则框定的范围内进行。
2023年4月人事制度改革后,经开区根据萍乡市委、市政府批复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实行了员额总控。在这个基础上,经开区进一步规定,按照员额总控的要求,未来不再新增编外人员,只在编制限额内招录人员。
“锁死编外人员进入经开区的入口,同时强化对现有人员的考核管理,推行末位淘汰制,畅通出口。”朱敏说。
绝不是简单的“扫地出门”
在解聘自聘干部时,经开区主要担心的是引起解聘对象的过度反应。
撤并19个自设机构后,重新调整工作归口,将撤并掉的机构职能分别并入经开区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社会发展局等8个内设机构和园区企业服务中心、社会治理中心等8个事业单位。
此外,萍乡经开区打破身份界限,对在编人员和编外人员统一实行“主办制管理”,不区分是否在编,只看岗位,主办共分为12白熊资讯网级,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薪酬。主办有晋级机制也有降级机制,并且设置了每年5%的考核不合格率,明确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直接予以淘汰,实现主办级别能上能下,薪酬绩效能升能降。
在朱敏看来,萍乡经开区逐步消化编外人员绝不是简单的“扫地出门”,而是通过主办制让留下来的编内编外人员在同一个赛道竞争,“不管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都要给这些年轻人留机会”。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期间,经开区正在进行一项调研,主题是探索干部队伍激励的新机制,通过竞岗、转岗、待岗、降岗、解聘等方式,构建具有竞争性的选拔机制。南方周末记者向经开区几位主办求证,他们表示在机构改革之后,工作节奏更快、工作强度更高、工作压力更大。2023年国庆假期后,不少主办连续工作至今,周末基本也只能休息半天。
而另一个原因是,机构撤并、清退人员后,原有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并未完全剥离,各项职能被划分至新成立的事业单位中,因此工作总量并未减少。
不过,随着下一轮改革的到来,全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许将迎来一次职能上的“瘦身”。
2022年3月发布的《安徽省“十四五”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规划》,有专门章节论述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提到合理划分开发区管理机构、属地政府、开发运营公司实权。
2023年7月,《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草案)》提请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草案明确管委会主要承担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政审批、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行政管理职能,未提及社会管理职能。
两地的表述都释放出一个信号:省级层面对开发区的职能定位也许仍然是经济发展。那么,在各地开发区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加的社会管理职能如何处理?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国家层面针对全国开发区下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中,理顺开发区与行政区的关系,逐渐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是趋势之一。
南方周末记者 翟星理 南方周末实习生 黄心语
责编 钱昊平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