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2 《拿破仑》:终生不安的史诗悲歌
12月1日,跨年档的一枚重磅级传记片,
一场专为大银幕而生的视听盛宴
,一部可以称得上“史诗”二字的电影
《拿破仑》
在国内院线上映。
雷德利斯科特是谁?
即使在国内,这位当代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粉丝基础也强大到无需过多介绍。
被不少中国影迷亲切地称呼为“雷公”的他,不仅是“异形”系列、“银翼杀手”系列创始人,也有着从科幻题材如《火星救援》到历史战争片《角斗士》再到冒险犯罪片《末路狂花》的广泛的类型横跨,作品傍身、多次饱受奥斯卡青睐的他,在许多影迷心中早已是
“最会拍好莱坞大片的导演之一”。
难得的一点是,处于创作生涯的晚期,雷公的创作热情依然充满一股忘乎年龄的冲劲,即使今年已经86岁高龄,前两年也陆续有《古驰家族》《最后的决斗》这般高产且出圈的代表作。
此番,《拿破仑》是否能成为雷公在电影创作后期,具有代表性与标志性的作品?
穿插征战史的
爱情史与女性侧写
POST WAVE FILM
雷公拍的《拿破仑》最不同凡响的一点是,他深入探索“法兰西战神”拿破仑与其第一任妻子的情史,使全片回味起来,会给人一种
战争爱情片
的印象。
剧本的戏剧张力的凝聚往往依靠核心台词和基本情景。片中,拿破仑对约瑟芬感情密网起他浓烈动荡的一生。
约瑟芬是拿破仑一生里穿针引线的人,某种意义上,约瑟芬也是为整部电影穿针引线的人。
从远征埃及时的“你应该比我爱你爱我更多”,到遭遇妻子出轨背叛时的“没有了我你什么都不是”,到因妻子不能怀孕不得不离婚时“你是为了这个国家而牺牲”,再到离婚后被流放时“你对我的生命来说远比挚友象征着更多”。
用对约瑟芬的感情线串起征服史,不止是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更是电影与历史交合的戏剧性所在。
私以为,尽管电影混杂进了大量感情线来扩宽受众,但很可喜,
拿破仑在自我寻找中自我毁灭的生命状态仍是电影的不二主线
。
其中若即若离的拉扯其实是电影提纲挈领之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对伟大历史人物的爱情的“二次创作”本身。
拿破仑极易害怕失去或不能完全占有约瑟芬,是他内心脆弱敏感的写照,是他作为冷酷自私的君主试图掩盖的对于被爱,而且是热烈地、全心投入地被爱的渴望,
还隐喻他在那个膨胀的自负与野心的外壳下始终无法被彻底填满的空虚与不安的本我
。
如此种种,来回咬扯着拿破仑,就像天鹰咬扯普罗米修斯的五脏六腑。
感情线的塑造,创造了一种笼罩全片的比喻和氛围:
一种对于伟大背后是牺牲的悲剧基调,和一种成功与失败永远在生命砝码的天平两端的史诗隐喻。
但这并不是为了塑造拿破仑伟大和英雄的形象,而是为了解构他宿命悲剧的底色。
雷公的编剧阅读中发现,约瑟芬在她丈夫的军队中与一名骠骑兵公然有了婚外情,而拿破仑一生对约瑟芬的依恋与他在东欧战场上征战四方的形象大相径庭。
这个角度引起了雷公的好奇,他试图去阐释自己得到的理解:
约瑟芬正是拿破仑脆弱的原因。
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拿破仑》。
此前采访时提到拍摄《拿破仑》的动因,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雷公如是解释。他为此请教了许多拿破仑研究的专家教授,包括牛津大学西欧史教之后,他对拿破仑改变历史进程与世界版图的征伐得出了一个独家结论——
“
这是一场他与妻子约瑟芬之间旷日持久的‘浪漫战争’。
她与人通奸,而他征服世界,只为赢得她的爱。当他发现自己未能如愿时,又打算以征服世界的方式毁灭她,并最终毁灭了自己。”
约瑟芬皇后不是唯一一个看穿拿破仑作为法国命中注定的统治者的外表的人,但却是唯一一个深知如何挑战他的人。
如果说全景实拍的战斗场面和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是本部影片在预期之内的稳定发挥,那么充满痴怨又扭曲化的浪漫关系,则是构成本片戏谑性的关键元素。
可以说,直到“白寡妇”凡妮莎柯比作为拿破仑的第一任妻子约瑟芬皇后出现,这部电影才呈现出独特的爱情纪事气质,随之展开与呈现的是,雷公似乎有充分的兴趣探索被历史忽视的女性视角。
尽管女性角色的确戏份不多,也仍然居于大男主叙事秩序的辅助地位,妆造和选角难逃俗套是美艳花瓶,但不难看出,
对女性的觉醒意识与自主反抗精神的开凿,是略胜于《奥本海默》的
。
女性侧写的补充,使得《拿破仑》让那些恢宏的、影响人类命运与走向的人物故事被拍得如此幽微和细腻成为可能,也将他威风凛凛背后难以想见的滑稽和搞笑拖至台前。
也好在,饰演女主的凡妮莎本身可温和、可暴烈。约瑟芬离婚后独居郊外时的寂寥苦闷心绪、不卑不亢冷面怒怼、还有数次处于歇斯底里边缘的克制,都演得让人难以忘怀。
传记片
除了复刻还有解构的玩法
POST WAVE FILM
传记片捧人,但是,传记EvpuCSpud片也格外挑人。如果仅仅用纯流水账式的铺开式叙事串联起拿破仑的一生,对这样一个人物而言简直是暴殄天物。
传记片也是一种复刻的艺术创作,但复刻永远只是一种形式,即使再精准地再现,也并不能在艺术表达上保证触及灵魂、抵达银幕这端的观众。
提到传记片,不可回避的是今年同样出自大导手笔的《奥本海默》。
诺兰谈到作为传记片的《奥本海默》的拍摄方法时曾说,每部电影都是不同的,拍摄手法也“法无定法”:
“
你会觉得它们好的地方在于,它们几乎不像是传记电影。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一部冒险片,《公民凯恩》像个悬疑片,这些年来我看了很多这样的电影。”
无论是否如诺兰所说“用惊悚片去拍传记片”,正如他自我剖析的那样:
“《奥本海默》里,所有在洛斯阿拉莫斯关于原子弹的讨论其实是heist movie(劫案电影)的类型;
而《奥本海默》的第三幕是courtroom drama(法庭剧),观众会想看到证人白熊资讯网说什么,他们提供了白熊资讯网什么证据,能不能够翻案。这是我们使用对白的方法,用它们来制造戏剧性和愉悦性,而不是简单把文字都丢给观众。”
作为人物传记片,《拿破仑》不是一部对英雄进行歌功颂德或挽歌悼念式的电影。雷公依旧在玩弄大片,不过这次的雷公并未使用太多技法。
如前文所述,全片时长两个半小时,雷公用大量的篇幅,把对于拿破仑的悲情表达和宿命讨论,都压在了拿破仑的感情戏上。
以女性视角作为来回穿插全片的侧写是呈现一个处于晚年的创作者对待宿命、历史与战争更深的思考的其中一点。战争戏也是。
尤其是那场冰湖血战,兵力处于劣势的拿破仑先是诱敌深入冰湖范围,然后调动步兵、骑兵、炮兵三方协同进攻,一举击溃对手,展现出惊人的战术头脑和卓越的军事领袖气质。
但法兰西光辉岁月与兵败沉沦的历史,如同一条以拿破仑为阀门的长河,寥寥几笔代过。
人物部分的着墨远大于历史,而历史更像是提供世界观设定的背景布。是因为雷公要拍的,是一个
“科西嘉岛的怪物”
、
决定了法兰西命运的一代帝王、影响了世界版图的野心战神
,他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拉锯战”中,被流放至偏远荒岛的。
从24岁到52岁,从一脸素净到浑身风霜,从立足世俗到沐浴神光,从挽救危局到二次被流放,三十年的跌宕起伏,几乎要把最悲壮的史歌都唱遍。
错配的宿命与
终生不安的史诗悲歌
POST WAVE FILM
如果要一键查询雷公镜头下拿破仑的精神状态,会发现他和古往今来太多普通人差不多:
不安。
无论是饭桌上当众的发怒与牢骚,战场上的汗珠与皱眉,还是给妻子写信信纸上的幽怨。
他并没有那么绝对的自信
,他自鸣得意尽力的另一面是难逃噩梦纠缠,他在付出全力,也是在勉力,其中之“勉”,在于一次次政变中仍要以旧威服众的独木难支、难上加难。
或许他甚至无法自洽,只能用不断的征战来填补内心的不安。
全片有很多文戏的镜头,人前的拿破仑在本片精致的服化道下神采奕奕,宛如古希腊神话里高高在上的神明,人后的拿破仑从被流放的孤岛一路赶回,坐在已故妻子的病榻旁,满脸倦EvpuCSpud容,用手绢擦着鼻涕和没忍住在侍女面前落下的眼泪。
在雷德利N次的大特写镜头里,在凤凰叔蜷曲的鸦睫和深邃的瞳孔里,那种
膨胀的野心背后的惴惴不安感
,都溢出了屏幕。
得亏凤凰叔华金菲尼克斯这些年正邪聪愚都有尝试,正好借为角色还魂,勾出自己最旺盛的戏瘾。
他的
悲剧存在主义气质
与之完美相合,他的荧幕形象也向来如此——
孤独、忧郁与神秘、矛盾杂糅的气质
,使他从超英片《小丑》到爱情片《她》,简直就是
“孤独局外人”
的代言人。
但拿破仑的担心仿佛应验了宇宙冥冥之中的吸引力法则,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并且他应该连做噩梦也不曾料到,自己永远被后世人用他最失败的战役衍生出来的失败的代名词
“滑铁卢”
和他捆绑在了一起。
上帝给了他无人匹敌的征战野心与将领能力,也附赠了他一场难以预料的成王败寇游戏。
他始终精疲力尽地拨弄着天平的砝码,因为一不经意,他就会因为倔傲优越的谈吐、无常的情绪流露出与克制端庄、从容优雅背道而驰的生硬不安,上帝似乎就是在用通过这种错配来嘲弄他。
雷德利斯科特用交织全片的抑扬顿挫、大气磅礴的古典乐,赋予了这种失败一种带有后世的悲悯的感染力,解构了这种错配的宿命感。
《拿破仑》亦是耄耋之年
雷公对生命与电影的总结
POST WAVE FILM
整个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就像是一场拿破仑的追问之旅,他一边寻找
“我是谁”
的答案,一边始终提醒着自己一个帝王将领的身份,他十分悲悯地走向了生命的滑铁卢——即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宿命就是做一个带领士兵征战四方的元帅,注定要以此完成与自我的对抗。
更难得的是,雷公解构了宏大叙事。
平民视角的植入也是一大解构这一英雄人物的手段。
雷公并未隐瞒战争带来的代价,也未尝试图为拿破仑脱罪。他拍了战场上太多无辜生命惨烈牺牲的画面。而片尾的字幕除了总结拿破仑的一生,还特地列出了他征战戎马致多少人为之送命。
雷德利斯科特一直是个对人性观察极透彻的导演,
他在传记片的创作中,有宽容、悲悯又尖刻的胸怀,以及能洞穿一个灵白熊资讯网魂,却又不以一种简单的善恶好坏观审视一个人物、一段历史的目光
。《拿破仑》里,不难见到这位耄耋老人对战争、对生命的凝视与反思的目光。
他看到了所有野心中的不安,伟岸中的卑微,它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
那种与自己、与亲密关系、与世界的征服与战斗 ,在他的镜头下有着浪漫又密实的纹路。
这里面既有着来自上帝的荣光,也有被地狱烫红的欲望。它们同样感人,也同样悲壮。
这使得他拍的《拿破仑》显得足够公允,公允到一定会有观众会觉得
功德未被颂扬、但过失亦未被嘲笑
,雷公始终以一种老者独有的讲故事方式娓娓道来,又稍加悲悯和戏谑地拍完了这部传记片。
也可以预见,不那么迷恋军史的观众,会批评感情戏冗长无聊,拉扯过多而缺乏张力。
又或是质疑,以文字带出的主要战争背后,铺陈笔墨不那么足够的时代背景史。
诚然,或许最令人捧腹和兴奋的细节都是虚构的,但好在雷公对待世界观的把控水准在线,最终鲜少人能幸免于雷德利式电影与这段特殊历史二元作用的魔力。
将《拿破仑》放在雷德利所有的作品以及导演生涯来看,这部电影在弥合雷公不拘一格又颇具作者风格的作品序列,它为过往作品续写彼此紧密联系的篇章。
尤其擅长气势磅礴的史诗氛围渲染的雷德利,把战斗与对弈中冷兵器的摩擦交锋、尘土飞扬的战争美学,以及《火星救援》中极端生存条件下仍然渴求幽默与浪漫的人性的温度,在《拿破仑》里视觉化到了极致。
甚至,这一部对于角色的情感渲染,还延续了一种《末路狂花》中
女性的坚毅和反抗
。
可以确定的是,《拿破仑》预示了雷德利斯科特作品序列中的具有后期标志性的篇章。
因为在这部作品中,过去或许与其他作品隐晦的联系,在这一部都变得清晰可见。
这部历史传记类的电影在《拿破仑》里探索了拿破仑波拿巴留给后世的遗产,与雷公广为人知的前作之间搭起了一座桥,这保证能将雷公的风格发挥到一种全新的极致。
这位86岁高龄的好莱坞导演,至少以《拿破仑》继续迈出了大胆的步伐。作为一个人,以及一名导演,他正在大银幕上,继续规整和突破自己。
作者丨Celeste
从媒体人努力转行为创作人的真影迷
编辑丨Celeste 排版丨凉茶
媒体统筹丨佐爷灵魂贩卖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