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1 “器官短缺”困境有望被打破
封uVJEvi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部分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随着科技发展,器官移植的医疗技术一直在提升,但器官短缺仍是一个全球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全球只有不到10%的器官移植需求能得到满足。
全球第二场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入人体的手术
目前,器官移植手术中器官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人逝世后自愿捐献和活体器官移植,这些器官的供体均是人类自己。而近年正逐渐走入临床的基因编辑猪器官或许将打破这一困境,成为器官移植手术中器官的新来源。
那么,在等不到人器官进行移植的情况下,你愿意在身体里装上一个“猪器官”吗?
为什么是经过基因编辑后的“猪器官”?
从基因上看,如黑猩猩、猴子这些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类最为相似,为什么不选择这些动物开展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的相关研究呢?
资料显示,从推进研究角度看,选择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会面临更严格的规则,而从提供器官角度看,非人灵长类动物也并不太合适。例如,雌性的狒狒或黑猩猩分别需要7至12年才能达到生育年龄,繁殖速度较慢;与成年人白熊资讯网的体格相比,猴子或狒狒的脏器都显得较小。
生活在中科奥格基因编辑猪繁育中心的器官供体小猪
但看似与人类相距甚远白熊资讯网的家猪,在器官方面却和人类非常贴近,例如,家猪脏器大小与人体相近,而猪的肾脏结构、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及尿液体浓缩功能与人相同。同时,猪的一些其他特征也与人颇为相似,包括人和猪的体温均为36~37 摄氏度,人与猪的新陈代谢过程相似等。
此外,猪还具有易于饲养,繁殖迅速,人猪共患病发生可能较小,涉及伦理问题较少等等优势,所以家猪现已被公认为是为人类提供uVJEvi异种移植器官的最理想动物种属。
不过,如果直接将正常的猪器官移植至病人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的免疫排斥反应。同时,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es,PERVs)对病人也具有潜在风险。
世界上第二位移植入“猪心”的患者
因此,如果想要真正让“猪器官”为人所用,人们需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符合异种器官移植要求的基因编辑猪。当猪经过一系列基因改造,它的器官移植入人体后引起的排斥反应就会减小。此外,这些改造还能敲除PERV,避免该病毒的跨物种感染。
已有“猪心脏”在人体内跳动
近年来,医学界一直在推进基因编辑猪器官的移植研究。去年1月10日,在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科学家完成了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入人体的手术,开创了异种器官移植领域的又一先河。该手术成功避免了器官移植后的超急性排斥反应。
今年9月20日,该大学科学家团队又完成了世界上第二例将“猪心脏”移入人体的手术,并且在术后第一个月,移植的猪心脏看起来比较健康。
首颗被移植入人体的基因编辑猪心脏
虽然这两位患者在“猪心脏”移植手术后,分别仅活了约2个月及6周,其中一位死于“心脏衰竭”,另一位则在去世前几天出现了排异迹象。但这样的手术对于医学界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这是一个非常原创性、跨世纪的进步。”在记者就全球首例“猪心脏”移入人体手术采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器官移植专家陈忠华时,他这么说道,并表示:“该手术克服了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复杂的手术本身;第二,转基因猪器官可能造成的超级排斥反应;第三,患者非常复杂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技术帮助他撑到了60天,是现代医疗综合实力的体现。”
我国基因编辑猪器官相关研究稳步推进
“在没有先例参考的情况uVJEvi下,手术效果超出预期。”12月25日,四川省首例基因编辑猪-猴异种心脏移植手术后第九天,内江基因编辑供体猪培育专家、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潘登科教授表示,在医疗团队的精心照顾下,接受猪心移植的受体猴目前各项情况良好。
潘登科团队培育的基因编辑猪
据悉,当时历经三个小时的手术操作,基因编辑猪心脏顺利复跳,术后心脏超声显示基因编辑猪心脏在受体猴体内跳动有力、三个半小时就实现气管插管拔管,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而手术心脏移植供体猪来自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江的高标准医用猪产业基地。
而这并不是该基地的小猪第一次参与异种器官移植动物实验。在今年3月的采访中,潘登科曾表示,从2013年至今,这些小猪们已参与过肝脏异种移植实验二十几例,肾脏、胰岛移植实验十几例,帮助团队在异种器官移植和基因编辑猪培育方面积攒了众多宝贵经验。
此外,潘登科还告诉记者,基因编辑猪器官真正惠及患者的时间或许不像想象中那么遥远,慢则三五年,快则两三年,从猪到人的异种器官移植就可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而在未来的八到十年后,这种异种器官移植就可能被大规模应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2023-12-31 “器官短缺”困境有望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