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被诈骗 年轻人被骗最多的诈骗类型是什么
说到被诈骗,很多人可能觉得老年人是被诈骗最多的群体,但根据统计,实际上被诈骗的案件年轻人要比老年人更多,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年轻人要更容易被诈骗,很多人可能会对此感到意外,那么接下来大家就和白熊资讯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被诈骗,年轻人被骗最多的诈骗类型是什么。
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被诈骗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受骗用户年龄集中在90后,占比63.7%,其次是80后19.6%。而00后受骗用户占比甚至高于60后的中老年人。
这些数据,有颠覆你的常识吗?
今年3月份,中南政法大学一博士生遭遇诈骗,损失近1白熊资讯网0万元。在诈骗面前,年龄、学历都不是挡箭牌,只看你能不能识破诈骗犯罪的千层套路,及时脱身。
B站UP主“波桑吃遍世界”曾发布视频讲述了自己被“粉丝”骗款25万元的故事。在他的经历中,网络诈骗犯罪已经与时俱进,能够有的放矢,专门针对你拿出万无一失的剧本。波桑从电话对面的人亮明粉丝身份开始放松警惕,又因对方先转款2万元到他的账上而放下戒备,最后一步步走进对方早就设好的陷阱中……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时代青年,反而成了最容易被网络诈骗套路的一大群体。电信诈骗,为什么在2010年后变得越来越猖獗?
定制化诈骗时代,你的剧本在路上了
近几年,电信诈骗数量陡增,每个年轻人都要明确一点——你目前还没被骗,并不是因为你多聪明,也不是因为你没钱。适合你的“剧本”还在路上,并且接近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只等一个时机。
从2011年开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数量就在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峰值,一年发生2000多起案件——这还只是每年结案的数量。要知道,全中国每一天接到的境外诈骗电话就有10万多次,相比这结案的1000多个,无法追回钱款、甚至连骗子都无影无踪的才是绝大多数。这也是为何近两年电信诈骗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原因。
这里和大家解释两个核心问题,来揭开中国第三大黑色产业的面纱。
第一,为什么电信诈骗普法教育做了10多年,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被骗,甚至高学历受害者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简单来说,这都是因为科技水平日益发达。近几年,电信网络诈骗已经从传统的“广撒网模式”全面进化为www.czybx.com“定制化脚本”时代。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两个后遗症,一是加剧了隐私的泄露。10年前,我们能泄露的还只有手机号,如今需要输入我们更多隐私信息的软件越来越多,仅通过一白熊资讯网串手机号,就能将姓名、身份证、家庭关系,甚至平台注册密码连根拔起,再利用最基础的黑客手段,用一个平台的密码击溃更多平台防线,进而得到你的消费习惯、人脸信息、声纹信息等更多隐私,并且AGvYSTi,获取的难度和成本已经越来越低。
有了这些隐私信息,骗子就有白熊资讯网办法建立信任,得到恐吓你的第一个杀手锏。
第二个后遗症则是人工智能开始被不法分子利用。 和科幻电影里进化出个人意志的AI不同,现实中人工智能最大的威胁并非替代人类的工作岗位,而是经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和深度学习后,计算机已经可以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喜好、心理状态,甚至模拟人类做出的决策。
诈骗犯有了大量精确到我们每一根汗毛的隐私信息,再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千万个定制化的诈骗脚本。 今年2月,广州抓获的电信诈骗犯罪团伙中,技术骨干5人,有3人是研究生学历,2人是本科学历,专业都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高学历在诈骗团伙中的占比已经越来越高。
现如今,电信诈骗的套路已经发展到10个大类、上千种手段。据中国信通院等单位的统计,仅2020年1到10月就出现了260多种新的诈骗手法。
你支持国货鸿星尔克,骗子就能冒充官方粉丝群发福利;你没接种第二针疫苗,诈骗犯开始发放限定疫苗资格;疫情反复宅家网购,能遇到包裹感染需要配合销毁;工作岗位上负责业务往来,还有人冒充领导骗你的业务款;研究数字货币,就有人伪造交易平台;还没退个人所得税,内部操作高额退税的团伙又找上门来……
这些还只是诈骗定制化时代的冰山一角。他们每一秒钟都在更新迭代,你永远无法预知专属于你的诈骗脚本,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接近你。
年轻,不代表能识破一切骗局
作为刚入行的新记者,有一起诈骗案令我印象深刻,案中的被告人和被害人都是我的同龄人,他们分别是经验丰富还有前科的骗子、初出茅庐就被骗的大学生。
这起诈骗案的被告人实施诈骗时不过22岁,因为手头紧,他在一个APP上以剧组副导演的名义招募演员,再以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买保险等理由让对方转钱。
由于被告之前确实在剧组工作过,他在骗人过程中表现得很“专业”,言语之间都彰显了行内人的身份,很容易便取得被害人的信任。
此案中,被骗的都是社会阅历尚浅的年轻人,他们作为求职者不敢过多质疑,虽然察觉到了一些疑点,例如支付宝转账显示的收款人与对方自称的姓名不符,但都被对方以各种借口敷衍过去,之后也没能深究。
了解案情时,我看到被害人与骗子的微信聊天记录,被害人说话的语气及使用的表情包,都和我以及我的朋友们非常接近,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也让我意识到了要识破骗子伪装其实也挺困难。
临近毕业,求职是大多数学生踏足社会的第一道难题,不少学生为了找到满意工作,加入了各地的春招秋招群,关注各行各业招聘公众号,使用多个招聘APP,五花八门的招聘信息让人看花了眼。
但就我个人的体会,学校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就业时,常常考虑的是如何修改简历,如何提升自身形象,以及教学生如何在面试中展现更好的自己,却往往忽略了第一关,如何辨别看到的招聘信息?
从各个渠道多方验证,借助网络广泛搜寻信息,或者像此案的办案检察官所说的,还未签订合同便要求交钱的,一定要警惕,必要时当面确认是否有办公地址,是否为合法合规的企业。
年轻人常常觉得自己接收的资讯多,能轻易识破各种骗局,但其实总有弱点。哪怕能对APP上的招聘信息有所警惕,那发在校友群的呢?又或是公司内网的呢?
之前爆出的北京望京二房东跑路案件,受骗的年轻租户有的就是通过公司内网看到了骗子的房源信息,他们对于内网的消息有着十足的信任,但却被骗子钻了空子。
没钱,也有可能上当受骗
在报道诈骗案的新闻评论中,常常看到有人说,骗子这么精明,幸好我没钱可以被骗。但其实口袋空空,骗子也能利用贷款骗你的钱。这几年,有针对学生群体的校园贷,有针对年轻白领的培训贷,而我采访的案子则是招工美容贷。
此案中,被告人在多个招聘平台上以高薪寻找总裁助理为诱饵,再以职位对外在形象有要求等理由让求职者贷款做整形手术。他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都是在车里或酒店大堂同求职者会面,整形机构也是事前联系好的,事后,双方利益分成。
大多数被害人并无多少积蓄,想获得这份高薪工作只能接受贷款,稀里糊涂地便被送上了整容手术台。手术过后,承诺负担手术费用的“总裁”就再也见不上面了,贷款却还得自己还。
类似案子并不少见,骗子的各种套路往往还附带很多细节。例如,出手阔绰的“总裁”当着求职者的面给招聘中间人5万元现金做好处费,中间人不断提醒求职者不要迟到,注意着装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他们也有不同的应对方案,有个40岁的求职者担心自己年纪大,不适合,骗子便说她更有生活经验,做助理能把“总裁”照顾得更好。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诈骗案,贷款类诈骗是从空的钱袋子里掏“明天”的钱,被害人被骗后,不仅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个人征信还有可能受到影响,生活雪上加霜。
像此类诱导超前消费、超高消费的贷款类诈骗也在提醒我们不要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是大富大贵,手头也没什么余钱就不会被骗。
反诈势在必行
这几年,反诈成了一个热词,反诈的手段多种多样,短视频、直播或者短剧反诈屡见不鲜,反诈宣传、教育和预警机制已成为我国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纵观全球,反诈手段大同小异,核心理念是将反诈工作分为预防、检测、响应以及最后的监控、评估和报告。同时,要想实现全民反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021年2月,国家反诈中心入驻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抖音、快手5家新媒体平台,开通官方政务号。
6月,国家反诈中心APP正式推出,集反诈预警、身份验证、APP自查、风险查询等核心功能于一身,面向民众有效预防诈骗、快速举报诈骗、学习防诈骗知识。“1107全民反诈日”直播活动在国家反诈中心视频号上线,3个小时里有百万网友参与其中。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反诈宣传深入千家万户,人们的反诈意识已经大大加强。人们常常调侃说,刚挂了骗子电话,警察的电话就打了进来,生怕晚了几秒自己就上当受骗。而这种及时响应的背后是无数基层干警的努力,代表了国家反诈的决心。
可喜的是,反诈工作已初见成效。10月底,公安部通报称,2021年6月至9月,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连续4个月实现同比下降,日均下发预警指令9.6万条,避免1260万名群众受骗,拦截诈骗电话13.8亿次、诈骗短信15.7亿条。
巨大的数字背后可能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可能是师长同学,也可能是我们自己。反诈工作很难做到将诈骗案清零,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让它变得更少,让骗子绞尽脑汁也骗不走一分钱。
反诈口诀
动动手就能刷单赚钱,不会轮到你;
查查信息可以,下载一堆东西不行;
无抵押还免息的贷款,不如直接送钱给你;
人美声甜的小姐姐,不需要网恋;
战无不胜的投资大师,没必要帮你;
真正的领导,不会用自己的微信收巨额现金;
警察在到你家门口之前,永远不会让提前你知道。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