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4 “我在殡仪馆当遗体接抬工”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忘才是。
又一年清明,慎终追远,告祭亡魂,是我们的古老传统,也让逝去的亲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为逝者离开人世的最后一站——殡仪馆,有一群普通的“遗体接抬工”。他们是最先接触到逝者遗体的一批人,有时也被戏称为人间行走的“无常”,但抛开世俗的偏见,正是他们的工作保留了在各种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亡故逝者的最后体面,完成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告别。
“80后”强哥曾是四川仪陇县殡葬服务中心的一名遗体接抬工,早已习惯常人的偏见,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这份工作的另一种意义,“对于逝者家属来说,我们尽量做好,他们也才心安白熊资讯网”。
在频繁接触“死亡”的过程中,强哥和同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把生死看得更开”。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人生短暂,好好活着,这也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①——
每天接触死亡,也看到“人间百态”
到达医院病房时,一位50来岁的男性逝者躺在病床上,全身赤裸,不久前应该接受过最后一轮抢救……他的儿子还没走出悲痛,木然地站在一旁。
这是强哥成为遗体接抬工后,服务的第一位逝者。强哥2017年从部队转业到仪陇县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遗体接抬工是他的第一个岗位。考虑到他初来尚无经验,领导安排一位有经验的“老大哥”跟他搭档。工作流程简单,将因各种情况去世的逝者遗体接运到殡葬服务中心。
一般来说,遗体接抬工将逝者遗体装进尸袋前,会协助家属清理逝者身上的遗物,但眼前这位逝者身上显然没有遗物需要移交。
强哥和“老大哥”小心翼翼地将遗体装进尸袋,下楼,抬上车。离开时,他才注意到逝者的儿子原来一直跟在他们后面,直到看到父亲遗体被抬上车,才缓缓转身回医院办其他手续。后来,家属没给逝者买寿衣就进行了遗体火化。
这类情况,强哥在后来的工作中也遇到过。逝者因病去世,家人举债为其治病,以至于办理丧葬事宜也捉襟见肘。强哥还遇到过有家属舍不得花钱坐车,徒步几公里走回县城的情况,若他刚好下班,都会载他们一程。
仪陇县殡葬服务中心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难处。”强哥说,遇到这些情况,他们也会替家属想办法让丧葬费花得更少,毕竟,逝者离开,活着的人,生活还要继续。
每天接触“死亡”,除了看见人间疾苦,强哥和同事们也常常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他曾见过老人遗体刚接回殡葬服务中心,几个子女就当着遗体因家庭琐事争吵,“有啥事不能等逝者入土为安后再说呢?”主动放弃保留老人骨灰的子女,他也遇到过,只能认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
——②——
习惯了世俗偏见 工资其实不高但稳定
也许是“死亡”的话题太沉重,与之相关的行业,可能会遭遇偏见。
一开始被人问起工作,强哥常会下意识将“遗体接抬工”换成“殡葬服务人员”。如果再模糊一些,就直接说在民政局上班,“民政不只是负责办理婚姻登记,殡葬服务也是民www.czybx.com政工作范畴,我确实没有骗人。”
强哥曾有一位同事因在殡葬服务中心工作,儿子在谈婚论嫁时曾被女方父母嫌弃,好在最后结局还算圆满。还有一位同事说春节从不走亲戚,担心一些不理解的亲戚觉得“晦气”,徒增纷扰。但对强哥他们而言,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对于偏见早已习惯与坦然。
网络上,这样的工作往往被人赋予“高薪”“暴利”等色彩。仪陇县殡葬服务中心曾发布过一则招聘遗体接抬工的信息,当时不少网友留言询问“工资是不是很高?”
面对这样的期待,强哥笑了。事实上,他们每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不过有五险一金,更重要的是工作稳定。据他所知,这个岗位还没人因对工作不满意离开,此前离职的几个人也是因上了年纪和一些其他客观原因离开。
遗体接抬工
最后,有20多人参加招聘考试,至少有70%是“90后”。强哥觉得有些出乎意料,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相比一些中老年人对这份工作的偏见,年轻人的接受度更高,我同事中有很多UAWnx都是退伍军人。”
1991年出生的小马,是仪陇县殡葬服务中心最年轻的司机兼遗体接抬工,过去10年,经他之手接运的遗体“少说也有3000具”。
说起接受这份工作的缘由,小马说,上班近,家人不反对,小时候常到陵园玩,对死亡也不恐惧。但当他第一次出车接运遗体时,即便遗体放置区跟工作人员乘坐区是隔开的,小马仍感到紧张,返程途中手心都在冒汗。但时间一长,这样的不适感渐渐就消失了。
这样的心理过程,几乎每个新人都会有。
——③——
另一种意义:
“我们尽量做好,他们才会心安”
如果说最初选择“遗体接抬工”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接触太多逝者后,强哥逐渐发现这份工作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逝者们的生命终点,除了医院和家里,也可能是某条道路,抑或荒郊野外。有自然死亡的,也有意外身故的。但无论亡故于何时何地,很多逝者都会被接运到殡葬服务中心,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一些未经处理的遗体,在常人眼里是骇人的。比如,溺水多日被打捞的遗体会变形发臭,跳楼或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总与“血肉模糊”挂钩,荒野去世的遗体常伴难闻的气味……作为最先接触遗体的一批人,遗体接抬工要将遗体尽量完整地接回殡葬服务中心,便于遗体美容师后期修复遗体样貌,让逝者体面地离开人世。
强哥曾去接运一具因交通事故去世的遗体。现场,一辆货车碾压摩托车,逝者遗体已七零八落,一些人体组织甚至粘在地面,强哥需要将这些东西都捡起来装进尸袋,“对于逝者家属来说,我们尽量做好,他们也才心安”。
有时候,接抬遗体需要的不只是体力,还需要处事的方法,面对情绪失控的家属,他们往往需要足够的耐心。小马说,有的家属一时无法接受亲人离世,会让他们再等等,有的会恳请等其他亲人来见逝者最后一面……他们都会尊重家属意愿,直到家属相信不会有奇迹,亦或亲人赶到跟逝者做完最后告别。
公墓
当然,更多家属会平和面对亲人离世的事实。强哥说,有一位上午去世的老人,家属根据老人遗嘱,下午就签字火化安葬,前来送别老人最后一程的只有十来个直系亲属。强哥说,这并非老人子女不孝,相反,老人生前得到子女很好的照顾。
“这就是我们常说厚养薄葬。”强哥说,孝道,不是给老人办一场风光的葬礼,而是让他们在生前得到良好照顾。
——④——
亲眼目睹,生命消逝后的难忘画面
逝去的生命,有成年人,也有孩童。时间长了,每个人脑海中总有那么几张挥之不去的脸庞,毕竟那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位20来岁的年轻爸爸病逝后,遗体放在悼念厅,3岁儿子跑进来趴着水白熊资讯网晶棺喊“爸爸”。强哥也是一位父亲,虽已见惯生离死别,但看到类似场景也难免触景生情。还有一位因白血病去世的5岁男孩,遗体被送到殡葬服务中心后,母亲声嘶力竭地痛哭。强哥陪着她办理相关手续,目睹这位母亲仿佛一夜之间老去十岁。
小马曾到村里接运一名病逝男子的遗体,出来交接的是死者儿子,十五六岁,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和有些智力障碍的继母。少年随同他们前往殡葬服务中心办理火化手续。闲聊中,少年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学校免学费,每月发生活补助,自己打暑假工攒了1000多元,担心丧葬费不够又找人借了500元。小马听后有些动容,向领导汇报此事后,为少年申请惠民帮扶政策解决了丧葬费用。少年离开时,小马又帮他叫车并预付了车费。他说,这是他见过最坚强的孩子,就想帮帮他。
小马还接运过一名4岁女孩的遗体,女孩玩耍时落水溺亡,奶奶在现场哭得痛不欲生,在外打工的父亲第二天赶回来见女孩最后一面。他说,对于早逝的孩童,家属往往因风俗不会为其保留骨灰,但那位父亲最后坚持为女儿购买了一块墓地。
后来,每年春节前,女孩的墓前都会放着一束鲜花,还有一些糖果。有一天,他无意间看到墓前站着一名男子,正是女孩的父亲。
他没有去打扰,心想:“他一定很爱女儿。”
——⑤——
他们的“哲学”:
对生命的感激,好好活着
很多人往往白熊资讯网觉得死亡很遥远,从未思考生死的意义,但当你见证各种“死亡”之后,就会激发出对生命的感激。
频繁接触“死亡”的过程中,强哥他们也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对“生死”看得更开。如果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人生短暂,好好活着”。
工作的特殊性质,让他们时常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强哥的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他常劝父亲少干些农活,多保重身体,“你还有多少个10年呢?”
有时值班,强哥会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殡葬服务中心。儿子年纪尚小,还无法理解生死,也不明白父亲工作的具体意义,但他早晚有一天会知道的。
如今,强哥已从一线遗体接抬工岗位转为内勤,负责业务管理工作。有时朋友聚会,临别时往往会客套一句“以后有事需要帮忙尽管说”。强哥从不说这样的话,“我希望他们尽量不来找我,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会尽力。”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红星新闻记者 王超
编辑 张寻 责编 冯玲玲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标题: 2024-04-04 “我在殡仪馆当遗体接抬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