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汛期预测 2022年汛期形势 2022年汛期时间
每年汛期的时候大家都特别担LbHJoMVrw心会发生洪水等次生灾害,发生洪水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在汛期到来之前要做好形势预测工作。下面大家就和白熊资讯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2022年汛期预测,2022年汛期形势,2022年汛期时间。
2022年汛期预测
一、今年汛期我国旱涝并重,北方多雨的可能性大
预计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
其中,预计今年夏季(6月至8月)主要多雨区位于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北东部、西南北部等地,次要多雨区位于华南南部、西南南部、白熊资讯网西藏南部,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华东南部、华中南部、西南东部、华南北部、新疆、西北西部等地降水偏少,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
西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5月26日)偏早,雨量较常年略偏多;梅雨开始时间接近常年(6月8日),雨量接近常年到偏少;华北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7月18日)偏早,雨量较常年偏多。
二、今年夏季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嫩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
预计今年夏季,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嫩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暴雨过程较多,有较重汛情;珠江流域南部、淮河流域、黄河流域上游部分地区、松花江流域降水略偏多;长江流域上游和下游部分地区降水略偏多,中游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太湖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
三、今年夏季我国中东部大部气温偏高,华东、华中、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预计今年夏季,东北南部、华北中东部和南部、华东、华中、西北东南部、西南东部、华南北部和东部以及新疆、甘肃西部、青海西部、西藏西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华东、华中、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全国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东北地区出现持续性低温的可能性较小。
四、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
预计2022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为7~9个;台风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我国华南东部和华东沿海地区,其中发生北上登陆台风的可能性较大。
2022年汛期时间
2022年汛期为5-9月。
据海南省气候中心20日介绍,预计2022年汛期(5~10月),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含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及台风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为6~8个(常年7.2个),其中影响海南岛的为4~6个(常年4.9个),登陆海南岛的为2个(常年1.8个www.czybx.com)。
海南省气象部门2022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预计20//www.czybx.com22年汛期,海南省热带气旋和暴雨洪涝灾害将重于2020年、接近2021年,高温灾害轻于2020年和2021年,气象干旱轻于2020年、重于2021年。气候状况将差于2020年、接近2021年。
首个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5月中旬,较常年(5月上旬)偏晚1旬;最后一个影响海南省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11月中旬,较常年(11月下旬)偏早1旬。首个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6月中旬,较常年(6月下旬)偏早1旬;最后一个影响海南岛的热带气旋可能出现在9月下旬,较常年偏早3旬(10月下旬)。
海南2022年雨季已于4月18日开始,较常年偏早2旬;预计雨季结束期在10月上旬,偏早1旬。预计2022年汛期各地平均气温不同程度偏高。高温日数较常年略偏多,高温灾害接近常年。
海南省气象部门称,预计2022年汛期,影响和登陆海南省的热带气旋个数接近常年,期间可能会出现个别较强台风;降雨量略偏少,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将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建议重点提防个别较强台风、阶段性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和气象干旱的影响。
长江流域今年汛期或将出现旱涝并存局面
根据当前预测,今年汛期长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发生旱涝并存的可能性较大。
会议会商研判了今年长江流域汛期旱涝趋势,并部署流域防御工作。据长江防总副秘书长、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主任、湖北省气象局局长柯怡明分析,今年以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三成;区域性暴雨发生早、强度大;气温偏高且变幅大,总体呈现天气气候多变,极端性明显的特点。
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马建华介绍,根据预测,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5—10月)降水正常偏少,其中长江上游正常偏多、中下游正常偏少;主汛期(6—8月)降水正常偏少,其中长江上游正常偏多、中下游偏少。经综合研判,今年汛期长江上游发生区域性洪涝的风险高,中下游出现干旱缺水的概率大。
针对汛期可能发生的旱涝并存局面,气象部门建议,关注降水变化,统筹做好水库群联合调度及江河湖库白熊资讯网防洪管理,谨防暴雨引发的城乡内涝和山洪地质灾害,针对盛夏期长江中游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高温干旱,应加强水资源调度,确保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