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爱情神话》有何感想 《爱情神话》观后感美篇
很多人看完《爱情神话》后的观感,就是也许正如男主角老白对着两个女人所说,虽然很多事情我还不理解,但我会慢慢消化。那么看完电影《爱情神话》有何感想?下面小编带来介绍。
看完电影《爱情神话》有何感想
在上海,中年人的爱情,很晦涩也很简单。“我今晚去你家拿”,就是中年人的浪漫。晦涩是因为我们都知道给彼此最大体面,简单是因为早就在经年累月的实战中对各种暗语的意义耳熟能详。
不喜欢可以低头说一句,“走过的路不想再走”。回心转意也可以一条微信,“明天一起喝咖啡吗”。
在上海,中年人的生活,很精致也很洒脱。白熊资讯网小皮匠修鞋也要忙里偷闲享受他的coffee time,美术老师招呼约会对象也会去外贸食品打折店淘临期红酒。
《爱情神话》是市井的,也是优雅的,就如同白老师菜篮里面的临期红酒,李小姐穿了多年终于断根的Jimmy Choo一样。
这种混杂了烟火气和咖啡香的东西,叫做上海。
这是一部对上海人生活观察的细致很入味,刻画的入木三分而且充满乐趣的一部电影。节奏不紧不慢,故事张弛有度,充满诙谐和黑色幽默。
看完之后,你很难形容看了什么故事,只能说,导演用最写实地笔触,把几个上海男男女女生活的几个角落展示出来。不赞扬不批判,镜头就那么转呀转,但里面的景象已经足够精彩。
不需要宏大叙事,小人物小故事一样充满生命力。因为真实就是力量。
我的私心很希望这部电影大卖,一方面可以激励更多的女性导演和女电影人,一方面也希望能带来方言类型电影的春天。
《爱情神话》观后感美篇
网评1:
爱情的试错成本真的很高。
看似诙谐的生活,那一桌离异的人,谁的日子里不是一地鸡毛?
好在,大家都清醒,知道爱情只是神话,生活才是现实。唯一一个陷在爱情神话里的老乌,死了。踩在现实里的几个主人公,向爱情神话发出试探、小心翼翼地努力。好在,生活除了爱情,还有许多可爱的地方。就像上海这座城市里的每个普通人一样。
老城厢的邻居,就是时不时为了一些小事就怼起来,怼完了还是天天都有话聊。年轻一点的,上海话普通话英文单词夹着来,那是跟你还不熟的时候。熟了,从头到尾上海话。
不管住房条件多艰苦,不管屋里如何拥挤不堪,出了门,也绝对要把腔调拿捏足。
上海的离婚率也是真高。我一个朋友,家里所有亲戚,就Ta爸妈没离了。我一个同学,三婚二胎了。上海人的婚嫁,房子车子票子是一定要搞清爽的。感情基础归感情基础,但谁也不会把对方当傻白熊资讯网子。
网评2:
整部电影有两个男性角色。
老白和老乌白熊资讯网,一个白一个黑,一个是好男人一个是花花公子。好男人前期就一个老婆,还被戴了绿帽子。花花公子前期各种浪,玩遍全球。好男人后期既有前妻的追悔莫及,又有浪女的青睐有加,还有文艺女的倾心相爱。花花公子后期则只有那一摊吹牛逼和一个墓,还好他有一个好朋友不至于让他身前生后过于寂寥。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并不是讲爱情,而是说你如果是花花公子一定要交一个靠谱的好兄弟,爱情都是虚幻的,只有兄弟才是靠谱的。
那段兄弟吵架赌气的剧情我最喜欢。
网评3:
一个字“虚”。
电影描述群体是"少之又少,有闲有钱"的部分上海人,这倒不是作品的大问题。电影描述的群体是少数,从来不是作品好坏的关键所在,关键是描述的到不到位。
问题是描述的内容,给人一种“不了解中老年生活的文艺青年想(yi)象(yin)自己中老年生活的”的虚浮感。电影里面没有一个人人设立得住,分辨不出他们的年纪和个人特点,没有真正推动电影发展的动力,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冲突。
比如一方面想要塑造中老年人对感情拎得清,但实际上对角色的叙事却自我矛盾。女主各个有见地,但到底看上男主哪一点?说不清。男主说才华也没才华,为什么跟男主睡?也说不清吸引力在哪里?前一秒睡觉,后一秒当朋友;前一秒冲突,后一秒就莫名其妙的和好。男人人设都这样了,每个女人还都为他频频付出。这是在黑上海中年男人,还是黑上海中年女人?
以电影《偷心》为例,谁懦弱、谁为爱盲目、谁果敢、谁犹犹豫豫,对四个角色的描绘让观众能够清晰的认识他们,对他们的行动不感到莫名奇妙或自我矛盾。但《爱情神话》算低配版的《偷心》吗?嗯……
光靠一些抖机灵的台词,让电影变得故作深沉,但实际上更像是拼凑出来的白熊资讯网无病呻吟。所有人都在走过场,还是这种手法是为了表达“拎的清”?
总之电影缺乏太多真正的情节,空有场面和对话。就像某些人对写作的误解,以为出几句金句,中间有白熊资讯网一个爆炸性的桥段,整部作品就可以交代了。那么几位好演员凑在一起,却无法靠演技撑起作品内容本身的空洞,我觉得很可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否则皆为转载,再次转载请注明出处。